- 註冊時間
- 2012-5-20
- 最後登錄
- 2025-2-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7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025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龍井茶之殤
看來名望大有時候也不必然是好事。中國名茶眾多,龍井貴為名茶之首引得無數人一擲千金,每年春季人人爭購,價格見漲不見跌,實在風光無限。可有不少茶人嘆息好龍井愈來愈難找。
一方面是好茶葉的減少。葛頌德介紹說,2000年前,他所在的龍塢,茶園法定畝數是8000畝,為“正宗西湖龍井茶(即老茶樹)”,占全部原產地老茶樹總量的70%。
但是,“早產是個寶,遲產是棵草”,近年來為尋求 早上市以賣個好代價,葛頌德親眼看到龍塢的一些處所“相繼挖掉了老茶樹800多畝,種上了龍井43”。由於“開發出了效益,有點處所還相繼種上了烏牛早、108、117等品種,共有將近1330畝。”而在西湖龍井產區的其余處所,“換種”的步履已經不足為奇。
但是據《陸羽茶經》記載,早在唐代時,西湖一帶就最先栽種龍井群體種。如許 算來,老龍井至少巳有1000多年的歷史。天然選擇才是硬道理。
“‘土茶’(老龍井)喝起來的感覺就是香醇,跟龍井43不是一個檔次上的!”家住杭州市上城區的老杭州人施先生如是說。的確,擺在記者面前的兩杯西湖龍井茶,輕輕一聞,就能辨別出哪個是“土茶”,哪個是龍井43。“真正懂得品茶,就知道‘土茶’的價值,它的香氣、味道,那是沒得比。”記者拜候時還發現,一些茶農家裡還留著一些老茶樹,但是就為燎昕鐵茶留給自家喝了。
龍井43號之類的新品種不是因為質量更佳,而是因為抽芽早、產量較大,能帶來更高的收益而成燎昕惕農新寵,代替了在這片土地上生長了上千年、為龍井臝得“名茶之首”名譽的“土著”老龍井。若如許 下去,龍井的風光到底還能持續多久,我們的後代還能不克不及喝到好龍井確實值得人擔憂。
另一個原因是炒茶師傅的日益稀少。
西湖區龍井茶財產協會會長商建農提供的材猜中顯示,獲得高級證書的茶農基本春秋在40~60歲,40歲以下的基本拿到的是高級以下證書,在參與培訓的炒茶工中,也幾乎沒有20歲閣下的年輕人。2008年,初度認證有97名青工拿到了炒茶工的證書,到2009年,拿到證書的青工是68人,今年預期是40人。不難發現參與認證者呈逐年下降的趨勢。這也就意味著多年炒茶技術的老師傅們,後繼者百裡挑一,新生力量並未真正注入到這一傳統行業中。
曾經被媒體爆出,西湖龍井茶建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傳承人樊生華要招學徒。這個新聞,讓人們眼前一亮,技術活終究有了接班人。然而三年過後,再問樊生牮,他搖搖頭:“招不到學徒啊,到此刻為止只有2個人肯跟著我學。”
樊生華直言,他所在的村子,除了他能堅持用純手工炒制外,其余家家戶戶都已用上了機器。他就像一個“老古董”,孤獨地堅持著。
在國家一級評茶師沈紅看來,手炒茶更擁有一種獨特的個性:“手炒比之機炒,香味更濃郁、持久,口感也更甘醇。茶葉是活的,高級的師傅能按照不同的茶葉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這專心考慮的技術,統一的機器模式是無法做到的。更首要的是手工炒茶是庇護和擔當了西湖高檔龍井茶的傳統工藝。
這當然也不克不及完全怪罪於茶農,畢竟有誰不想賺多些錢呢?手工炒制和機器炒制的茶葉售賣價格相差不大,而機器炒制又更省時省事。同時還有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因為事實上面向基層的農業技術人員,如炒茶師等,在卒業後長短常搶手,就業情況也很好(2009年教育部材料 :大學生就業率68%;聽者無不覺得不成思議,“被就業”一詞呈現)。但家長依然選擇讓孩子去讀那些擠破頭就業的熱門行業,也不肯意把孩子送進來學茶。“讀完書還要回去做農活,很多傳統家長接受不了。”再者,炒茶實在不是一門輕松的活計。“三年青鍋,五年輝鍋”,需要時間積累。在一個崇尚“快錢”的年代,如許 的職業顯然不是一個好選擇。
龍井茶並不是特例,其余中國名茶也面臨著不異的窘境。專家和茶廠基本都尋求 產量,很少有專心保留老茶種和老工藝的,如龍井的改舊式柴鍋為電飯鍋、老龍井換龍井43,鐵觀音最先將“萎凋”工序轉入空調房,如從擁有多種名叢到如今以肉桂、水仙占絕對大都的武夷岩茶區等等如許 的改革或許在短時間內使產量增加 、銷售額上升,並且擴大了“名茶的影響力”,但從長遠 的眼光來看,卻對中國優質茶葉造成了難以估計的損失,如聲譽的破壞、物種的損失(名叢的衰落就是表示)。
並不是說要一味摒棄現代化的茶葉出產方式、在全茶業都要“回到過去”,那不現實也不盡精確,真那麼做了大體會面臨和舊世界酒一樣的困境。
但是對於中高端好茶、中國名優茶產地來說,名酒莊們就是他們在葡萄酒業的同志中人。堅信“葡萄酒的風華是大天然所賦,釀酒師的角色只是選擇最抱負的方式,將葡萄裝到瓶子裡而巳”、堅信“土地、氣候、品種才是決定並表示葡萄酒風格和質量的精髓,是詮釋葡萄酒及其文化的最高境界”的精神,是成就高端酒的關鍵所在。
真正的好茶是上天的賞賜,是制茶人尊敬 、熱愛大天然情意的表示,選擇最能收藏 本地優越天然條件、表示本地風貌的種茶、制茶方式才是高肚昕惕茶人應該走的唯一精確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