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8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做功德(黃籙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醫療天使勳章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0-25 00:46: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做功德(黃籙齋)

道教在臺灣漢人社會被認為「作功德」的,主要在靈寶派盛行的區域內,正確說法則是「拔度」或「超度」。在六朝以來留存至今的各種齋法中,三籙中的金籙齋、玉籙齋與黃籙齋,臺灣民間常用於拔度亡魂的,就是採用黃籙齋。古來為了因應社會所需,為了拔度先亡的祖先,在宗族社會形成的血緣關係中,既相信人與祖先之間存在禍福與共的關聯,也認為祖先的殃咎會牽連後世子孫。故舉行齋法的目的就是在儀式累積功德,故先要解除一己、一家祖先的寃懟和罪積,以免宿怨未解而禍延子孫。這種承負觀就是相信禍福、功過都有延續性,故首先需要首過懺悔,正因漢地流行悔過思想,當時佛教在經典漢譯時,也特別重視譯介悔過類佛經,後來罪業與冥福等說法也多少被有些襲用,但是主要的仍為拔度本義,都是為了拔除先亡祖先的罪愆,並未特別關涉前生今世的宿業觀念。

黃籙齋為傳統的士庶之家所奉行,唐代社會中世家貴族既已舉行,李商隱就曾為官家撰寫黃籙齋文;到唐末杜光庭綜合了先前高道:陸修靜、張萬福等所修的齋儀,所彙編的《太上黃籙齋儀》多達五十八卷,凡收錄五十八種齋儀,從官家到民間俱有;如第五十七卷曾經綜述為一段經文:「拯救幽靈,遷拔飛爽,開度長夜,昇濟窮泉,固其大旨也。然祛災致福,謝罪希恩,人天普修,家國兼利,功無不被矣。」就是強調拔度亡魂(幽靈、苦爽),先要祛災、謝罪才能致福。這些被修訂後的儀節為後世襲用,所依據的程序如下:唱讚、誦咒、上香、散景、禮師存念、鳴法鼓、啓請、稱法位、讀詞、禮十方、步虛旋遶、發念、發願等,都是遵循靈寶古制而適度簡化,故方便後世使用。

另一部重要的齋法,就是南宋人蔣叔輿遵照老師留用光之命,將相關資料修訂為《靈寶玉檢》,至今仍遺存《無上黃籙大齋立成儀》一種,就是力圖恢復靈寶齋古法。全書收錄各種齋醮的完整儀軌,主要的程序為:設壇法式、法具、法服、行齋節次、啓文奏疏、咒語符圖、偈頌讃引等,由於保存許多古代的齋儀,故成為後世所使用的法式。宋元以後新道派增加許多,所新增的新齋儀中符合社會的改變,明代高道周思得在《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中收錄到明代中葉,既有齋法古式也有新制,反映了明清時期出現的新趨勢,在江南地區的地方道壇均需兼融古今齋法,才能適應不同時代的實際需求。

臺灣所傳承的是閩南地區的黃籙齋法,在一府二鹿三艋舺三個地區,成為地區道教的傳布中心:如中部鹿港的施姓道壇,其齋法傳布於沿海一線(海線),內山一線(山線)則傳自廈門而自成系統,並與福佬客區的釋教相互呼應,基本結構仍保存了靈寶齋法。北部地區的萬華等地變化較大,由於當地釋教盛行之故,道教靈寶派的齋法無法與之競爭,因而出現相互合作的合流現象。但南部大部分地區則是靈寶派天下,依據一代高道陳榮盛道長保存府城派傳統,訂定不同日數的儀節程序:午夜式從午後到半夜(目前時間已略提早),儀節都有一定的程序:起鼓、啟白(請神)、《度人經》上品、放赦、打城、《三元寶懺》三卷、召魂沐浴、參朝給牒、解結、填庫、煉度、(目蓮救母)、過橋、火化紮作、謝壇安位。其中打城、目蓮救母及過橋等,被學界視為儀式性戲劇,屬於附加性質而可彈性調整;午夜式的規模雖小,但在基本結構上已經完備,時間、經濟也比較方便,故為現在較為普遍的方式;其他則擴大儀式的規模,據此可以累增為「金書拔度」一日齋,調整、增加了金書發表、開通冥路、午供、藥師寶懺、救苦寶卷;「十迴拔度」則需要一日半:第一日為起鼓、九幽發表、啓白、度人經三品、三元寶懺、開通冥路、放赦、打城、分燈捲簾;第二日為道場科、冥王寶懺十卷、午供、救苦寶卷、普度、合符童子科、藥師寶懺、三元寶懺、召魂沐浴、參朝給牒、解結、填庫、煉度、目蓮救母、過橋、火化紮作、謝壇安位;其中增加隆重的分燈科和合符童子科。「九幽拔度」則為二晝夜:首日改為靈寶發表,《冥王懺》改為《九幽寶懺》五卷;又增加了揚旛掛榜、拔度宿啟;二日誦完另外五卷《九幽寶懺》,並增加登棚拜表、普度,又附加勸 ;填庫科增加唱念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6 03:1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