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3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靜老 說的話 (壹)如何離苦得樂 [複製連結]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12-12 19:29: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生氣一次,肉體要三天才能恢復正常,因為惱怒、煩悶等情緒,皆會使血液產生毒素,傷害的是自己的肉體。病皆從心出,所以不要生氣,不要煩惱,才能保持元氣。(生病時,要一方面看醫生,一方面放下身心,一心念佛,心清靜肉體自然就沒病)。

二、肉體雖是借用的(因肉體住在世間是有期限的),但亦要與他配合,才是真正愛惜他。心裡想的事、吃的東西、肉體所做的事…等,身心所做的一切事情皆要適當,皆不超出肉體的負擔才可以。

三、有病、有苦時,是提醒我們要真心念佛改習氣。(是幫助消業的因緣)。把心裡的垃圾(習氣、妄念)去掉,慢慢自然能健康、平順。

四、生病有兩種原因:

A、自己不小心,沒有把肉體照顧好。

B、因過去生,或今生造業所導致的業障病。

五、此生唯有用真信願行念佛真改習氣,才能永遠的把過去所造的一切業(債)破除掉。且所有冤親債主,也會因我們有走到「正路」,託福沾光而得到好處,才能真消業、消災、消障礙。

六、肉體生病是暫時的痛苦;心染到往六道輪迴之病,是永遠的痛苦。

七、「念佛改習氣」,就是幫助我們身心健康,也可以離六道的「特效藥」,

切記!走到那裡都要「記得用」。

八、諸佛、菩薩無所不在,無論在家或外出,皆能修,攝心念佛或憶佛。

九、親戚朋友或家人若還未學佛,是因緣未到,不要急著想改變他。且若小孩言行有錯,長輩則應教育導正他,但長輩不可藉情緒化教育小孩,這樣才能化解業障。「真心善待家人,是做人的基本。」

十、在家中經常向小孩隨緣提「南無阿彌陀佛」,種下種子,待種子成熟後,將來必定也會念佛。自己也要靜下心來念佛,當我們往生時就不會有牽掛,可以放心的走。

十一、凡事都要量力而為:若你走在路上,看到一個老人跌倒,你走過去扶他一把,這是好事;但若看到一個人在溺水,但你自己不會游泳,也不知救人的方法,就跳下去救人,造成兩人都溺水,這就不是好事。

十二、人與人相處有衝突、煩惱時,不要用惡行去對付,才不會加重雙方的惡緣,若有因緣能解釋就溝通一下,不然就靜下心來念佛,才是可消業之法。若能把好或不好之人事物等,世間現象視為助緣,那麼那些現象,即可成為幫助我們覺悟的跳板,所以看事情不要只看到表面。

十三、雖然某些家人,可能是自己的冤親債主,但也不要用冤親債主或累贅的心態去對待。世間是找不到圓滿的,唯有惜福知足,就會幸福。今生能得人身,又能遇到念佛法門,這個福報就已經夠滿足了。

十四、不要去想沒有的東西,而要想擁有的,例如:我們有人身可得,亦可隨緣去做些,不分大小好的、善的、正的等事情,亦可想些祝福他人的念頭,或攝心默念佛號或憶佛,因為每個起心動念,皆有因果。

十五、若今生不修行往生西方,凡夫若想要等,像世尊在世時,那樣時代的善根福德,優質的環境再修行,不但要等數十億年後,才會有彌勒佛來世間度眾生的因緣,且衪來時我們亦不一定,會有那麼好的因緣遇到衪。

十六、只要是凡夫,皆可能會有幫助他人,或需要他人幫助的因緣出現,必要時皆要用善的、正的態度去做或接受,「但不可濫慈悲」。

十七、待人接物時,雖然表面上說的是好聽的話,且表現出和善的樣子,但心裡卻有不好的念頭,或是起瞋心,那就不是真善。

十八、吃素、不殺生;就是放生,亦是做環保。

十九、修行並不是一定要選在一個人的地方,或等到退休後,或等某件事完成之後才可以做的事情。心情放輕鬆,當心不須專用在某件事時,則何時何地皆可念佛,皆可把心貼在佛號上。

二十、修行若有走對路,因為有佛的加持力,遇事即可四兩撥千斤,心與一切緣的磁場自然會改善,家庭自然會因你的修行,而變得愈來愈和樂,且生活也會更平順。即使覺得不怎麼理想,也不會繼續惡化。

二一、只要是用正當賺來的財富,再多亦不算貪(但亦要留些給別人賺),富有是好,但要有計劃,惜福節儉,把錢用在正當處及善處,且心不貪戀六塵相,才是真 正的福報。少錢就以少錢的方式過日子,貧窮也要感恩,因為貧窮可以省掉很多事(可少計劃…),且更有機會看到世間的冷暖。精神的自在並不是用金錢能買得到 的寶,有錢有閒是假的自在,放下習氣才是真自在。(從得看凡愚,從失看淨智)。

二二、為了使生活過得平順些,是有必要未雨綢繆作規劃,但財富不能了生死,不用看得太重,只要有正當的計劃,基本生活過得去就好。人心方寸小,欲望滄海大的人,才是最貧窮的人,亦是最可憐的守財奴。

二三、對世間人而言,最幸福的事情是能過著平安、健康、長壽、家庭和諧、工作順利、經濟富裕、受眾人恭敬…等舒服的日子。但縱使全都得到了,亦是生滅無常的,且依然不能解決習氣及生死輪迴的問題。

二四、五欲六塵如刀口蜜,但凡夫因沒有實修或不願接受,真善知識的提醒與教導,就無智慧洞見其中的危險,心總是隨著由意識心作主而出來的習氣走,一次次迷失在六塵相中,又再次往六道輪迴了。

二五、人生最痛苦的是:有感受,但身心卻不能做主,有真、有假,卻沒智慧洞見真相,總是迷失在假相裡打轉。所以不管別人說什麼,都要以念佛改習氣為主,才能解脫一切「痛、苦」。

二六、一般人最擔心最惶恐害怕的是:失去擁有的一切、身心瀕臨死亡時、擔憂死亡後的未知世界,這三件大事若能破除,就能「無我能忍」。

二七、我出生時,親朋好友互道喜;我臨終時,親朋好友互哭啼;無奈業力牽引來,落入六道忙、盲、茫。

二八、不趁「人身」修行,等於白來一趟,若再次輪迴六道,須經過很長久的時間,才可再得「人身」,亦不一定有機會再遇到「佛法」。

二九、有時候因為對人生的不安全感,而延伸出一股莫名的壓力、疲憊、焦慮、沒自信…等不快樂的情況,這是因為:

Α、小時候或過去曾被親人或他人,有意或無意的傷害,之後就一直將悲傷、憤怒的情緒放在心裡沒丟掉。

Β、被自己過去生所帶來的習氣影響,所以遇到不合己意的人事物時,心裡就會習慣性出現不滿的感受。

C、因環境不能滿足自己習氣的慾望。

D、被自己或他人的觀念影響,心裡產生不甘心、自悲…等不正確的想法,並延伸出更多心結,而習慣性地不快樂。

「六塵現象是生滅緣,並非問題所在,問題是自己心裡的想法是否正確」。壓力、煩惱情緒,只會添加身心更痛苦,於事無補。會遇到苦的事情,皆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業報,「就藉遇苦,更懂得惜福」,若想法轉得過,一切苦的現象就成修行的墊腳石,自然能快樂做自己。

三十、有時候別人對你不好,請不用傷心難過,因為對方其實並不是在針對你,而是因為每位凡夫都被習氣操弄著,才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觀。所以與其求他人改變或肯定,不如反求自我,往自己的內心修行(攝心默念佛號或憶佛)持之以恆,因緣自然會改善。

三一、世間的一切皆是緣起無常法,所以沒有人可以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思,去過日子。往生時也沒有任何一樣可以帶走,惟有帶走業力及果報。

三二、不管是已婚或未婚的人,日常生活都要正當,且真念佛改習氣,佛自然會幫我們做最圓滿的安排(用佛的辦法),任何事都不要放在心裡煩惱,才不會都用到習氣來處理事情(用到自己的辦法)。

三三、「世間的本質」,本來就是有善的也有惡的,有合我意、不合我意的人事物,罪業凡夫所造作出來的一切事情,多不離貪瞋癡等,往六道走的「壞」事情。所以才需要依靠佛講的教理與方法,去提升身心的品質、改善生活環境。

三四、只要現在還有呼吸的人,就是還有希望有福報的人,應把過去一切不合我意之事放掉。原諒別人,並非濫慈悲,而是可使自己身心自在,祥和過日子的方法。(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人生已經很累了再加上凡夫都有執著,有習氣,若又因心結而讓自己苦中加苦,就更不值得了,「若能用平常心去看待世間」,日子就會過得較輕鬆了。

三五、心若不轉換「知見想法」,就沒機會換跑道,到何處都會感到痛苦。

三六、知見想法會影響今生及來生的命運,所以末法凡夫若要離一切苦,一定要專精 (深入再深入…) ,淨土法門的教理及方法去修行。

三七、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不能當做了生死的依靠,所以不管遇到的因緣是好是壞,既然現在已經遇到了,就應把心裡的仇恨、牽掛放下,盡守本分,及攝心默念佛號或憶佛過日子,隨緣結個淨緣了緣吧!

三八、每件事、每個相、每個剎那都是生滅…並非如表相所看的是連貫相。凡事看淡點,太執著不是好事。若有遇到不好的因緣時,就要離外緣,同時心念也要離。若外緣不能離,心念亦要離(並非無奈或冷漠不關心,而是正當事還是要隨因緣照做,但心只放佛號不攀其他相)。

三九、「最危險的敵人」,是自己心裡的習氣,所以不要想去改變他人,來合自己的意。應改變自己,遇事需用善的、和諧的方式去處理它,然後放下它,且落實念佛,為自己往好的因果路走,才能真保護自己。

四十、如果自己不落實念佛,又不捨棄習氣,卻一昧將自己習氣所帶來的痛苦,都怪罪於他人,或只希望得到佛的同情與幫助…等等的想法與做法,都是知見不正確所導致,才會用錯方法、走錯路。

四一、世間的每件事,皆是好壞相隨,似一塊雜亂的拼圖,人生的路程難免有不如意的時候,「苦」並非絕路,只是個過程,亦是修心的跳板。

四二、本心清淨無染,是因無明而起了貪念,才會產生分別…等等繁雜的妄想執著,才有了「妄心」。六塵的一切現象,不會去招惹人,而是自己被自己的習氣(妄心)所用,是自己的習氣,去招惹了六塵相。

四三、在尚未準備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前,就需如同芒刺在背般的謹慎 。因為理雖可頓悟,但事需漸修,如果只有表相放下人事物,是假的放下。六根對六塵,心不攀相,「六塵即是佛法」。攝心默念佛號或憶佛,「心即是道場」,亦是最安全,及最高的修行方法。

四四、我們現在是世間人,過的是世間人的生活,做的是世間事,不管是順境或逆境,都要「在道德之下,隨著自己的因緣,可事事照做」,但不要把世間一切討厭的、喜歡的、好的、壞的人事物…六塵一切假相往心裡放。不忘記佛,心念佛、憶佛。(就是生活中有在行佛法)。

四五、在還沒有智慧分辨真法、假法、真、假善知識之前,自己要更小心,不要隨便攀緣,心亦不要亂想。若有發現之前所學所行,並非佛講的教理及方法,就要當 機立斷,從現在起,就往內心深入勤修,能確保往生西方的,淨土法門修行(把心都攝在,默念佛號或憶佛),有佛力的加持,慢慢才會有智慧出來,就能認清真、 假。

四六、「若對佛講的教誨信願不真」, 在修行的過程,就不得其門而入,或會先正後偏的原因,皆是因不知自己已把佛經,及真善知識講的法意「會錯意」了,才會表相上用的是佛法,底子裡用的卻是自 己,自以為是的教理及方法。佛是已到達「果地」的無上聖人,而我們凡夫還是在「因地」,所以在修行的路上,還是要腳踏實地才安全。

四七、在未往生西方之前,沿路皆要注意自己的傲慢心,才不會剛在入口處,或在半路上又往岔路走。

四八、凡夫總是好奇心太重,這個也想知道、那個也想看到,一不小心,反而容易落入法執或走向偏邪之路。試想,「凡夫連隔壁鄰居的事,甚至是自己的習氣都看不到,那有能力看到佛、宇宙真相」?

四九、凡夫只是在學佛心、佛行,並非已在用佛心、佛行。(雖然眾生都有佛性,都有機會成佛,但若不往成佛的道路去實修,要如何成佛?)

五十、在修行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與自己不相同的法門,自己相不相信,都是自己的自由,一切隨緣,沒有人會勉強我們。信不信佛,行不行佛的教育,亦是個人之事,佛亦不會勉強任何人。任何教理及方法,都只是在做介紹與做為修行的參考,用不用,就看自己的意願。

五一、一切方便法,只要不離正法(佛經的教理及方法)就是好,不用做比較,因為最後皆匯歸「淨土」(清淨心念佛)。

五二、根性高的人,可以不需要教理,或只需要幾句話,自己就知道往修行的正路走,但一般罪業凡夫,都需要靠「真的」善知識,依佛經的教理來「引導」入心調整心態,才能漸漸的往對的路走。

五三、要往生西方、要成佛,皆是同一條路,只是層次不同而已。念佛人要有往上品上生的準備,這樣要往生西方就能更有把握。(但在修行的過程,不可去執著品位高低之事)。

五四、若心隨著相跑,是在心外求法尋佛。要從外道場,提升為內道場的層次。因為「法、西方、佛,皆不離心」。亦不要把,佛法當世間法用,或把方便法,當究竟法用,例如:迷信、崇拜等執相法,或把善行、心外求法等,當可了生死之知見在用。

五五、一門深入,攝心默念佛號或憶佛,不必再修其他法,「惡」自然斷。

五六、行深信願行念佛者,即是歸依佛,即是佛弟子。

五七、佛法不是迷信,是教育家,是教育我們在日常生活:

A、「學做好的人」:待人要真心誠懇,不要想、也不要做損人利己及害人害己之事,與人相處得好,辦事、念佛修行才會更好。修行與待人處事,皆要往正當的方向去做,物質生活飽暖即可,若過量就會成為物質的奴才,亦是在損福。

B、 要「行善路」:自己用功修行,把家照顧好,雖然沒有刻意去做,好的事(善事),但也不能自私自利,若有自然的遇到,做好事的機會時,就要隨緣、量力去做。 做任何好事,都不要想要得到,世間的好處,應該把心放到真空般若。(雖然有做善事,但心不要有做善事的相,才能得到出世的福報)。

C、往「心不執相、不住相」及「信願行念佛」的路走。

五八、佛法是心法,一切要從「修心」做起,並不是要學做學問,也不是要學考試,或要學背多少經書、比較念佛數量多寡、打坐多久、睡多少、吃多少、功課做多少、執著表相要如何莊嚴…等有模有樣的花樣。(妄想執著習氣減輕,就是在學莊嚴)。

五九、念佛修行,目的是在清除往六道走的習氣,達到清淨心念佛,沒有其他的花樣,修行亦不是在刻意修神通。(「正」的神通不是學來的,而是當我們因為修行而把執著、妄想…等習氣的種子都去除了,那麼自己清淨心俱足的功德,自然就會出來運用)。

六 十、自己是否曾靜下心來仔細想想,自己每日「所忙、所行」是否真正能讓自己安下心來?在每天的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之中,是否更祥和自在,更攝心念佛 過日子?或只是在文字相或法相上打轉?是在往沉淪的路走?還是在往出世的路走?是在「忙」著攀緣、攀相?還是在「忙」著真心念佛?真改習氣(丟垃圾)?

六一、修行:不是要愈修愈厲害,而是要愈修愈沒有東西(習氣愈減、法執愈輕、心愈往內收、心愈祥和、愈清明),是正的戒定慧之路。

六二、「福報」每個人都有,福報存在每個人的心中,只是看自己要不要拿出來用而已。六道及西方極樂世界,都在自己的心裡,心「相信」到怎樣的教理及方法, 就會朝著那條道路走。心要往那個方向走、要往生到那個世界,一切皆在「為人心造時」,全都是自己一路上所造作的結果,與他人無關,能決定要往那個方向前進 的,只有自己。

六三、如果是真心要往生西方的人,心裡自然會恭敬佛,隨時都會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心是在胸前正中央的位置)。

六四、要知惜福感恩,才不會把福報掏空。要改造命運,得從「心地」做起,心不再起惑造業,真心念佛,命運自然會慢慢改善,亦能了生死。

六五、如果相信有人的世界,就一定有六道的世界,也一定有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不要因凡夫無智慧看不到宇宙的真相,就不相信有六道、有佛。

六六、凡夫容易把輪迴與日常生活的痛苦忘記,但卻容易隨眼前一點小樂處,而情願跟著自己的習氣走,不僅身忙,心更忙。若能從今日起,不再浪費生命,一方面 正當的事,隨個人因緣照做,一方面把心收回來,攝心默念佛號或憶佛,「深入再深入的實修」,持之以恆,就能「身忙心不忙」。

六七、若是用自殺的方式往生,會被罪業牽引著去受,長期極痛極苦的日子。那種痛苦比活著的時候,還要加重無數倍,且承受那種痛苦的期限,是非常長久的(自 殺的罪很重),並非死了就一了百了。所以不管眼前的環境因緣如何,皆要真心懺悔及把心安下來念佛,才是往解苦之路走,等世緣盡了,即可往生西方,才能永遠 離一切苦。

六八、世間日常生活的「本質」,本來就會有不同觀念的人,有不同的事、物,有悲歡離合、生老病死、喜怒哀樂、衝突對立…等等事相,用自殺來解決痛苦,是會讓自己受更苦的辦法,何必要想不開跟自己過不去呢?(肉體雖非真我,但我們必需借用他才能念佛、消業)。

六九、靈魂會隨因緣而改變:人是人的靈魂、狗是狗的靈魂…,唯有佛性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七十、兩人同時往生,或死後埋葬在一起,即使往生後有再相逢,也會因為有隔陰之迷,而互不相識,且每個人都會被,各自的業力與因果報牽引,在六道中各自輪迴。

七一、逝者已矣,不要再一直執著的想念往生者,只要生者真心念佛,往生者不管身在何處,皆能因你真心念佛而感應佛力加持,而可得到最大的利益,一定可以過得更好。

七二、世間的一切人事物,皆是無常,緣起緣滅,沒有永恆不變的因緣與事物。不管任何緣、相都不要留在心裡,不執著不住心,心無所求,只知真信願行念佛,一切聽其自然不要亂想,不要自尋煩惱。

七三、世間人有已婚、未婚,有各自的因緣,在日常生活皆要隨自己的因緣、環境去過日子,安守本分,不用與別人做比較。要知道一切相、一切緣皆是無常(緣起緣滅)。「凡事」不要認得太真,一切順其自然,認真念佛往生西方,才不會糟蹋這好不容易,得為人身的福報。

七四、今生所遇到的人、事等一切的現象,皆非偶然,而是過去因果所現。

七五、生活的不如意,只是暫時的苦;心被雜相蓋住,被習氣牽著往六道走,才是真正的痛苦。「而修行的苦,就是在於要捨掉習氣」,不要害怕苦,只要心不再跟著六塵一切相走,心跟著佛走,即能離苦。

七六、少慾、少執著、少攀緣,生活就會回到平凡。心不住相,落實念佛,心就會回到清淨。(但並非頑空或做為懈怠的藉口)。

七七、來也空空、去也空空,不要跟世間的人事物做計較,不自私也不濫慈悲,入境隨俗、隨緣合群,但心不攀入世緣(心不隨六塵相起舞)。

七八、他人有他人的人生心態,若有看到他人的不對,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像他那樣,亦可視因緣幫助他,但不是要去管理他。

七九、「世間」是:摻入一點點「無常樂」的「苦世界」。世事皆無常,一切相皆「因緣生,因緣滅」。世事一分快樂,九分苦。有何放不下?(放下,並非不顧日常生活,而是放下自己心裡的一切習氣)。

八十、凡夫需要求佛保護與照顧,才有周全的力量,去過快樂自在的日子,與世緣盡時又能往生西方。

八一、心不離佛、佛不離心,願往生西方(是真信願行),心能真萬緣放下(是真相信佛的安排),就是在「求佛幫助」。

八二、習氣,是經訓練而加重的,所以若想要去掉習氣,就需要用正知見及正方法,持續的訓練,才能提升至,不再用三妄心過日子(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而活在當下的層次。

八三、既已淪為世間人,就要入境隨俗正當過日子,但心不要再隨著,臨時因緣組合的凡情過日子,要隨善及隨法情,過日常生活。

八四、當災難現前時,不要驚慌,或怨天尤人,應要冷靜反省懺悔。

八五、在世若貪佔他人財物…等貪污之事,來世必會輪迴做牛馬以還眾人。

八六、念佛人平常跟一般人沒兩樣,不一樣的是心的品質(覺悟、無明)。

八七、若心裡有起不正當的念頭,就要把心念轉為念佛,且身口意永不再造惡業,而往念佛的道路走,就是懺悔,亦是真精進修行。

八八、念佛的人如果自滿,容易會「首熱尾冷」,若不能持之以恆,結果是會「進一退十」的,「每天都要有進步才可以,所以不可自滿」。

八九、要了生死並非用力道,亦非看你,在心外的豐功偉業做多少,而是在日常生活的,歷境對緣中要修心。要以至誠心「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那樣的至誠心態,來憶佛、念佛(不需文字、形相、觀像,只知心裡在想佛,就是憶佛)。

九十、生活皆不可缺食衣住行,念佛之人應要把攝心念佛憶佛、願往生西方之事,列入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在辦,持之以恆就會成功。

九一、煩惱皆來自於錯誤,快樂皆來自於祥和、戒定慧。

◎小結語: 一切現象皆無常,例如:肉體不會一直停在十八歲的模樣。花朵亦會開花結果、枯黃凋零。果實亦會從青澀至成熟。一切萬物、萬緣的過程,皆會隨著因緣變化,所 以要隨緣、莫執著。 如何看待生命的價值?願不願意信佛、念佛、跟著佛走?要往生何處?都是由自己做選擇,不是任何人或是佛、菩薩,可幫你做決定的。但並不是每個因緣及每件 事,錯過了都有機會,可由自己決定重新來過。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1 03:2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