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6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傳統年俗中的祈福與禁忌 (8P)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1-29 14:19: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告別舊歲,邁入新年,新的一個四季輪迴的時間重新獲得,而人的生命也將進入一段新的旅程。中國俗話裡把“年”稱為“年關”,難免透露出這樣的意思:過年過年,其實並非一個那麼容易通過的時間,老人們說“過年是一天天做過去的”。中國的年俗很豐富,其中也有不少禁忌,需要人們恭謹地去對待和實踐。

除夕:辭舊,除祟,燈長明



年夜飯

古人的“年”,比我們現在的“年”更像一個需要謹慎處置的時間關口。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周秦時期,人們在新年的前一天,會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癧之鬼”,以保來年的平安健康,稱為“逐除”,於是這一天的晚上(夕)就被稱為“除夕”。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其中這樣說:“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所以,所謂“除夕”,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它的核心詞語是“辭舊”和“除祟”。祟(suì),即鬼怪妖邪。



貼倒福、門聯、年畫。

除夕的日間就要開始做那些“除舊生新”的工作了:家裡要去塵穢,凈庭戶;大人小孩依次沐浴,叫做“洗年殘”;還有“換門神,掛鐘尷,釘桃符,貼春牌”,也就是說門聯、年畫、福字之類都要換成新的;家中若有病人,吃剩的藥渣需丟出去,稱為“丟百病”。

到了晚上大家團坐一起吃年夜飯,則更側重吉祥的意味。北方人的必備食品是餃子,寓意新年與舊年交替的“更歲交子”。南方人則吃春卷、年糕之類,年糕的寓意是“年年高”。還有一些吉祥食品如“年年有餘”的魚,“恭喜發財”的髮菜,以及荸薺因為形狀長得像元寶,也頗受江浙一帶人們的喜愛。



踩歲。原創手繪圖出處同上。

吃完年夜飯後的“守歲”,並非乾坐著,還有一些有趣的活動可供消遣。比如北方地區流行的“踩歲”,是將芝麻秸灑在庭院等行走之處,讓孩子們將其踩碎,噼啪作響,周圍的鬼怪就被嚇跑了。“踩歲”,其實是“踩祟”。同樣的,壓歲錢的“壓歲”,其實也是“壓祟”,在使用銅錢的時代,壓歲錢要用棕繩穿線,編作龍形,放在孩子的床腳。

關於除夕夜,有一點需要注意:守夜的燈火要徹夜長明。民諺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以光明來驅除邪祟,就是最佳的方式啊!

初一至初四:迎新,拜年,守禁忌

大年初一的“迎新”要早起。因為要放開門炮仗,要出天方迎喜神,還有善男信女要趕往寺廟燒“歲朝香”。

雞鳴而起,先放炮仗,其用意,按《荊楚歲時記》中說,是“以辟山臊惡鬼”。而“迎喜神”,就是面向曆書所說的吉方行走敬拜,求喜神保佑自己一歲康寧。在上海,這也叫“兜喜神方”。



拜年。

“拜年”是歲首的重要主題。拜年有個次序,就民間的家庭而言,首先是祭拜神靈和祖先,其次是拜長輩和尊輩,然後是家內成員互拜。

關於拜年,有兩點值得注意。首先,傳統的年俗是,初一拜年只在家中,到初二才開始出門走親訪友。其次,拜年所行的“拱手作揖”禮,手勢不要弄錯——中國文化以左為尊、以左為陽,所以作揖時需以右手握拳,左手成掌、對右拳或包或蓋,這樣的作揖手勢是“吉拜”;反之則為凶拜,可用於弔喪。

初一是新年首日,人們都希望一年的開始百事順遂,有個好兆頭,因此這一天禁忌很多,而且往往要到初五才能破除:

1、忌說不吉利的話。為防小孩子萬一說漏嘴,許多家庭便貼上“童言無忌”的紅紙條以破解。

2、忌掃地、住外潑水和倒垃圾,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倒掉。如果地上髒了非掃不可,那就往內掃,象徵財寶進門,掃好後裝在垃圾桶里不倒掉,財寶便留住了。

3、忌洗澡、洗頭、洗衣物,以免把一年的福運財運洗掉。

4、忌打破杯盤碗盞。若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碟,趕緊說一聲“碎碎(歲歲)平安”。

5、吃飯時,忌用開水泡飯,也忌用湯泡飯,否則新年裡會好運“泡湯”。



“老鼠娶親”剪紙。

俗諺有雲“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倒頭困個飽”。過年這幾天十分忙碌勞累,到了初三晚上,人們需要給自己一個理由早點睡覺,那就是“老鼠嫁女”。大家早點熄燈入睡,才好不打擾老鼠們嫁女的喜事。人們還往往在屋角灑上些米粒或糕餅屑兒,作為嫁女之禮,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豐收。因此,“老鼠嫁女”、“老鼠娶親”的年畫和剪紙,也在民間被視為吉祥物,過年時可以貼在牆上或窗戶上。

初五初六:破禁,送窮,迎財神



放鞭炮,迎財神。

在江浙一帶,大年初五有一位十分重要的神靈需要迎接,那就是財神,也稱為“路頭神”或“五路神”。“五路”,顧名思義,東西南北中,出門五路皆得財。財神人人都愛,十分搶手,要越早接到才越靈驗,所以,按說初五才是迎神日,人們卻想著在初四夜裡就早點“搶路頭”了。

清代文人顧祿在《清嘉錄》中這樣描寫吳地的這項盛事:“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接過神後,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上海迎財神要用鯉魚,也叫“元寶魚”,魚販擔魚呼賣稱作“送元寶魚”。這些習俗,袁祖志的《海上竹枝詞》寫道:“元寶高呼送進來,財東今夜又招財;鯉魚不跳龍門去,也逐金銀上供台。“

初四夜、初五凌晨迎財神,也是有其世俗意義上的緣由的。舊時過年大小店鋪在除夕做完生意後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重新開市。這接上了財神,才能夠順順利利地“開門見財”和“財源廣進”。



去窮。

初五這天,北方地區比較流行的習俗是“破五”和“送窮”,屬於禁忌與禳祝性質的活動。“破五”,就是前幾日的那些禁忌,過了此日便都可以解除了。而“送窮”也與此有關,之前那些為了聚積財氣而沒有倒掉的垃圾,這一天正好掃除一番,這番講究便成了“送窮”。

送窮的方式比較多樣。簡單的只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複雜些的則要用紙剪一個小人(“窮媳婦”),甚至還要讓她背個裝了垃圾的紙袋送至門外,燃炮炸之。韓愈《送窮文》中,提到要為窮鬼“結柳作車,縛草為船,載糗輿糧,牛系軛下,引帆上檣”,也就是說,送窮時要為“窮鬼”備下車船以及乾糧,送其快快離開。

“送窮”儀式也可以在初六舉行,甚至到正月的晦日。韓愈所寫的“送窮”便是在晦日的。晦日,即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正月晦日作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尤受重視。

初七:“人日”,戴勝,七菜羹

大年初七是“人日”,之前的六天則是“說畜日”。《荊楚歲時記》引董勛《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於門,七日貼人於帳。”因此,“今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行刑,亦此義也。”



戴人勝

初七“人日”的重要習俗是“戴人勝”,所以“人日”也稱“人勝節”。人勝是一種飾品,婦女們於“人日”剪綵為花,或剪綵為人,或鏤刻金箔為人形,貼於屏風、床帳,或戴在頭髮上,以祈福避災。《荊楚歲時記》解釋“戴人勝”的寓意,是“剪綵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從新也”,也就是新年要面貌煥然一新的意思。這一習俗從魏晉時期就開始流行,唐代起愈加重視,每至“人日”,皇帝賜群臣彩鏤人勝,又大宴群臣賦詩過節,而民間則剪綵相互贈送。唐代李遠的《剪綵》詩中,便有“翦彩贈相親,銀釵綴鳳真;雙雙銜綬鳥,兩兩度橋人”的句子。

“人日”的應節食品是“七菜羹”,是將七種蔬菜切碎合煮成羹湯,食之,則可以為新年祈福,也可以預防百病。這一食俗在現代已經式微了。但有趣的是,日本會在元月七日食用“七草粥”,這項風俗在日本民間從江戶時代流行至今,日本的俳句中還有對七草粥“粥味滴滴佳,腸中春欲蘇”的讚美。其實,此風俗正是從中國的古俗七菜羹而引入的。

==========================================================
記得小時候常聽母親在忙過年的時候唸叨著 "小孩,小孩,你别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過幾天, 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對幼年的我來說這首年謠實在沒甚麼意義,現在想起來,應該是母親想家了。  延續傳統,孩子們小時我也跟著婆母準備豐盛的年夜飯,後來漸漸的也就不講究這些了,畢竟現在誰還會在意這些大魚大肉和年俗?過年也不過就是多放幾天假而已。

來源:陽光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5 18:0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