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2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保健常識] 甘蔗為何被稱為脾之果?又被叫做接腸草? [複製連結]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2-19 13:51:2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初春時節是很多地方甘蔗上市的時候,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市場上的甘蔗不都是一類品種,比如青綠的甘蔗與紫黑的甘蔗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是不是什麼樣的人都適合吃呢?不同種類的甘蔗各自有哪些營養與食療特點呢?我們又該如何根據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自己吃的甘蔗呢?
甘蔗為何被稱為脾之果?又被叫做接腸草?

外形顏色PK:青皮甘蔗更清涼

皮色深紫近黑的甘蔗,俗稱黑皮蔗,紫皮甘蔗比較粗,節點比較稠密,比較溫和滋補;皮色偏綠的青皮蔗,俗稱竹蔗,青皮的甘蔗比較細,節點也比較稀疏,比較甘涼。
因此,雖然總體來說,生吃的甘蔗都有清熱的作用,但是青皮甘蔗的寒涼之性更大一些,所以脾胃虛寒的人不要多吃。
甘蔗為何被稱為脾之果?又被叫做接腸草?

含糖量PK:紫皮甘蔗更清淡

青皮甘蔗的含糖量相較於紫皮甘蔗高一些,所以血糖高的人最好少吃青皮甘蔗。但是這裡必須指出的是,大家常聽說的蔗糖就是主要來自於甘蔗,這是大自然賦予的天然糖分,適量食用是對健康有益的。
比如,蔗糖有利於氨基酸的活力與蛋白質的合成。由蔗糖分解成的葡萄糖作為能源物質對腦組織和肺組織都是十分重要的。糖是構成肌體的重要物質,如糖蛋白是體內的激素、酶、抗體等的組成部分,糖脂是細胞膜和神經組織的成分,核糖和脫氧核糖是核酸的重要組分。
甘蔗為何被稱為脾之果?又被叫做接腸草?

蔗糖PK:直接吃的蔗糖才叫脾之果

有讀者可能會問,既然都是蔗糖,直接吃甘蔗與吃甘蔗製成的糖有什麼區別呢?到底哪種蔗糖更健康呢?
我們來看《本草綱目》中這段話:「蔗,脾之果也,其漿甘寒,能瀉火熱。煎煉成糖,則甘溫而助濕熱,所謂積溫成熱也。」這句話點評了直接吃甘蔗獲取的蔗糖與甘蔗經過加工獲得的蔗糖的優劣。直接吃的不但能瀉火,而且稱之為脾之果。經過煎煉的甘蔗製作成的蔗糖有「助濕熱」的弊端,尤其是濕熱體質的人不適合多吃。
對於甘蔗叫做「脾之果」的說法,一些中醫古籍也有佐證。比如清代名醫葉天士所著的《本草再新》中記載甘蔗能「和中清火,平肝健脾。」清代中醫食療家王士雄在其所著的《隨息居飲食譜》中記載甘蔗能「利咽喉,強筋骨,息風養血,大補脾陰。」
甘蔗為何被稱為脾之果?又被叫做接腸草?

食療功效PK:青皮甘蔗功力更強

如今很多景點的商舖有叫賣甘蔗汁的,但是大都是紫皮甘蔗。如果是青皮甘蔗的話,那可是一杯良藥呢。這杯良藥是做什麼的呢?治療痘疹急症!《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凡痘疹不出,及悶痘不發,毒盛脹滿者,此痘屬急症,宜青皮甘蔗榨汁與食,不時頻進,則痘立起,其寒散、解毒之功,過於蚯蚓、白鴿,惜人不知其功用。」治療這種病症的時候,古代醫家認為青皮甘蔗比蚯蚓、白鴿這些動物藥還要強!
【延伸閱讀】甘蔗為何被稱為「接腸草」?還有哪些神奇功效?

清代醫家王秉衡撰寫的醫論著作《重慶堂隨筆》中把甘蔗叫做接腸草。為何會有此稱呼呢?
從象形的角度分析,大家想一想,甘蔗是不是像一節一節的腸子呢?從甘蔗的藥效分析,它有「利大腸」的作用。比如魏晉時期的著名醫家陶弘景在其所著的《名醫別錄》中記載甘蔗「主下氣和中,助脾胃,利大腸。」五代時期的著名藥學著作《日華子本草》中記載甘蔗能「利大小腸,下氣痢,補脾,消痰止渴,除心煩熱。」明代醫家繆希雍在其所著的《神農本草經疏》中記載:「甘蔗,甘寒除熱潤燥,故主下氣利大腸也。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8 19:5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