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集英宮七番弄,亦稱七閣番,或稱竹閣番,意即七位番人在藝閣上樂器演奏表演。
七番弄的由來,相傳漢朝王昭君和番,遠嫁匈奴,因水土不服,思鄉心切,單于見她悶悶不樂,因此派人至中原邀請王昭君的親友到匈奴做客,並安排樂師身穿番服,頭戴番帽,腰配彎刀,騎在馬上演奏樂器、表演歌舞;親友回到中原傳述學習番人的歌舞表演,由於新奇而蔚為風尚,變成當地流行的迎神賽會活動;而後戰亂紛起,中原人士大舉南遷,這項活動也流傳到閩南;在幾經改良原有的樂器變為小鑼、扁鼓、響盞、鈴鼓、四塊、拍板、噯仔等南管樂器,而南方人不善騎馬,因此演變成七名樂師站在平台上,由人肩扛邊走邊演奏將軍令曲牌
一百多年前泉州街集英宫回泉州進香,看見七番弄藝閣表演,便向當地人士學習,繪製平台圖樣,抄回曲譜,並帶回服裝及表演方式,至此七番弄便成鹿港泉州街集英宫特有的藝陣表演
而當時七番弄是由黃姓族人帶回,因此有黃姓族人子弟才能站台表演的慣例,不過現在已經沒有這種限制;由於七番弄出陣必須動員大批人力輪流來扛,平日很少出陣,目前所知,在民國四十八年媽祖誕辰一千周年、民國七、八十年代全國民俗才藝活動、鹿港天后宮 媽祖遶境、民國九十年代「鹿港廟會」曾出陣表演,至今已有十多年未見風采,2012年鹿港燈會踩街活動,鹿港泉州街集英宫七番弄終於重出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