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5-9-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放水燈
「放水燈」的原始用意,是體恤淹死在水域裡的亡魂,怕它們找不到路回家,所以特別在普渡前一天晚上,盛大舉行「放水燈」的儀式,希望能藉由「水燈」的帶領,讓亡魂們得以循著水燈返回陽間享用普渡祭品。
放水燈由來已久,文獻記載始見於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記載,中元節「差內侍往龍山放江燈萬盞,州府委佐官就浙江稅務廳設斛,以享江海鬼神。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言「點燃河燈謂『慈航普渡』」。
水燈分為水燈頭、水燈排兩種。水燈排則以木材為原料,紮成長約四、五丈,寬有一丈餘的筏形物,分為數千格或數百格,每格懸一盞燈。
水燈頭分為圓形燈籠和紙厝(房屋狀的水燈)兩種,用竹篦紮成,以紙糊之如厝形,中燃蠟燭,額書「水燈首」。用紅紙書貼「慶讚中元」、「慶普陰光」、「廣施盂蘭」、「敬奉陰光」、「冥輝普照」等「中元敬語」字樣於水燈內。
各地中元祭典的普遍風俗,除了房屋、寺廟造型的水燈之外,台灣另一種水燈是下元節作為消災解厄用,還有以「往生紙」摺成蓮花狀,上插清香放入水中漂流,稱為蓮燈;往生紙原是超渡亡魂往生之用,呈方型上印有「往生咒」,可摺成元寶、船舶或蓮花型,用意在祈求亡魂早日投胎轉世遍。
放水燈的遊行隊伍以爐主、柱首等樂隊、陣頭、水燈筏、水燈車、藝閣、以輪值姓氏主普在前,依序由各姓及社團之水燈首、水燈排、陣頭、藝閣、僧道殿後,蜒蜿數里之長,列隊巡行市區街道至海或河岸邊。請僧道訟經致祭後再將水燈放入水中,相傳水燈流得越快,該字姓人家當年運氣愈好。
中元時燃放各式燈具,其主要用意都在於「照幽冥之苦」,召請水中孤魂參與普度的方式。雖然表現手法不同,但是普施眾鬼,超渡亡魂的仁心是一致的。(廟會小學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