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的故事
在民間流傳許多有關媽祖救苦救難與膾炙人口的故事,千百年來讓民眾津津樂道,傳頌不已。其中雖然有許多是穿鑿附會的傳說,但在無形中卻發揮了無比的教化功能,讓人心得到最直接的淨化。以下奉列有關長沙灣媽祖與媽祖神蹟以供參考。
1. 鎮殿五媽祖
開基祖媽:香港朝天宮開基湄洲天上聖母,亦是寢殿的鎮殿媽祖,本宮稱【開基祖媽】,為朝天宮傳承下來最古老的媽祖。開基祖媽神像頭戴鳳冠﹑身穿龍袍﹑肩披霞帔﹑腳穿麟靴,終年坐在殿中供信徒祈求膜拜,身旁有侍女服侍。開基祖媽神像雙眼垂瞼下望有慈悲、反省、與內斂的氣質,而神前的一方磚,與神明眼神交互映對。
二媽:本宮稱【正爐媽】,安坐在寢殿的鎮殿媽祖右側。本乃軟身媽祖,後經指示改為一尊神主。原為供朝天宮值年正爐主供奉,現在改為長年鎮守在廟中,而今一般信徒祈求焦點皆落在鎮殿媽身上,因此可以說二媽僅享受人間煙火。但二媽其實乃朝天宮顯靈最多的媽祖,經常透過乩童來指示宮務和為信徒解決困難。二媽在西元2004年4月乩示增刻副駕坐鎮上李屋天后宮,已擇吉甲申年七月十八日進火。
三媽:本宮稱【副爐媽】,為朝天宮開基神像之一。原供朝天宮值年副爐主供奉,平日常駐爐主家或接受長沙灣民眾請回家祭拜,三月還得和正爐媽到各地繞境進香,七月和正爐媽到各地遶境普渡,因此稱愛人扛(常坐轎四處巡訪)。三媽因某事原先長駐朝天宮,但目前經三媽降乩指示已經重新舉辦過爐。
湄洲媽:香港朝天宮正殿神龕供奉的湄洲媽是西元2004年4月12日,董監事們第二次前往大陸湄洲謁祖進香,請回的湄洲媽祖。朝天宮正殿中的湄洲媽祖神像是軟身媽祖,手腳身體都可以自由轉動。媽祖頭戴鳳冠、身穿龍袍、肩披霞帔、腳穿麟靴、雙手盤靠、十指互拱、雙眼垂瞼下望。湄洲媽為香港朝天宮正殿的鎮殿媽祖,媽祖左右隨侍的是千里眼和順風耳,因為原來聖母殿地方不敷應用,故效法湄洲祖廟,將前殿擴充改為正殿,而聖母殿則改為寢殿。
雨水媽:朝天宮中的雨水媽是西元2005年4月10日,董監事們應湄洲祖廟董事會之邀請,第三次前往大陸湄洲謁祖進香。於準備回鑾時,本宮媽祖突然降乩指示要恭請湄洲祖廟寢殿前一尊新湄洲媽祖回朝天宮安座,得湄洲祖媽答允,便恭請新湄洲媽到朝天宮,安座於寢殿的鎮殿媽祖左側。新湄洲媽神像與開基祖媽形貌相同,因新湄洲媽安座朝天宮後就降下連場大雨,使香港地區多月來的旱災得以舒緩,民眾稱新湄洲媽為【雨水媽】。
2. 主神燈(元辰燈)
神龕前,有個媽祖的元辰燈,終年點燃著,象徵媽祖永永遠遠的庇祐著她的子民。神龕前的主神燈,代表神靈的存在,燈座古色古香。朝天宮不敢用電燈,惟恐停電而讓燈熄滅,因此都用油燈。長年有大批信徒捐贈花生油,由廟中專人負責添油。多年來廟中香火鼎盛且澤被四鄰,均表示神靈元辰遠播,澤被寰宇。
3. 媽祖傳說
歷代傳說媽祖的父親林愿,別名惟愨。曾任職都巡檢,世居莆田縣忠門鄉港里村,告老還鄉後隱居莆田縣湄洲嶼東螺村。母親王氏,生下一男六女。媽祖誕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出生到滿月期間從不啼哭,因此取名「默娘」或稱「默」。
八 歲:到私塾唸書,就能過目不忘。
十多歲:就喜歡焚香拜佛,誦讀經文。
十三歲:默娘因樂於施捨,得到玄通道士傳授「玄微祕法」。
十六歲:得到井中神人授給的銅符,學會法術,並以符令驅邪救世,鄉民稱之為「神女」。父兄出海遇大浪,媽祖駕舟出海救回父親,然後又找回哥哥的屍首,即所謂「機上救親」。
廿一歲:莆田大旱,縣尹求媽祖禱雨濟民成功。
廿三歲:收千里眼、順風耳兩妖怪,皈依正教。往後常在海邊幫助航海的船隻與村民。
廿六歲:省都官員求媽祖,媽祖焚靈符,金甲神人助媽祖拯救閩浙水災。
廿八歲:昇天湄洲島的湄峰,即今湄洲祖廟寢殿後之「昇天古蹟」。聽說「媽祖」的遺體埋在馬祖島,埋葬的地方現在改建為媽祖廟,並因此取名叫「馬祖」。
媽祖由於時代的變遷,與國家政治的需要,加上神蹟顯赫,救人無數,而有不同的稱號。如神女、巫女,並先後被冊封為夫人、妃、天妃、天上聖母與天后。其封號如下:
神 女:
宋徽宗宣和二年(西元1120年)有商人遇颱風,呼「神女」搭救,得到幫助。回鄉後於莆田寧江聖墩拓建神廟,重塑金身。
詔賜「順濟」廟額:
宋徽宗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給事中路允迪出使高麗,遇上颱風,得朱衣女相助,聖墩廟信徒告知是湄洲神女。乃奏請徽宗皇帝詔賜「順濟」廟額,是媽祖第一次受朝廷封號。
巫 女: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年(西元1150年)莆田狀元黃公度應李富邀遊白湖順濟廟,詩中已表示媽祖當時為海神。
夫 人: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西元1156年)郊祀禮成,覃恩百神,詔封「靈惠夫人」,賜額「靈應」。
南宋高宗紹興三十年(西元1160年)興化軍啟奏,流寇劉巨興犯境,媽祖顯靈助威,盡俘賊寇,詔加封「靈惠昭應夫人」。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西元1166年)興化軍再奏,春瘟疫大漫境內,媽祖降白湖,神示掘井,甘泉湧出,飲此泉水後病者皆癒。詔加封媽祖為「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南宋孝宗淳熙十一年(西元1184年)溫台剿寇有功,詔加封「靈惠昭應崇善福利夫人」。
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西元1187年)知興化軍啟奏,開荒造田初耕與莆田﹑仙游大旱,禱告媽祖獲應,詔加封「靈惠昭應崇善福利夫人」。
妃: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西元1190年)救旱大功,晉爵加封為「靈惠妃」。首次從「夫人」晉爵為「妃」。
南宋寧宗慶元四年(西元1198年)感神助使霪雨得霽加封「靈惠助順妃」。
南宋寧宗慶元六年(西元1200年)朝廷以神妃護國庇民大功褒封林家父、母、兄、姐。封妃父為積慶侯,改封威靈侯,改封嘉祐侯;妃母王氏封顯慶夫人;兄洪毅封靈應仙官;諸姊皆封靈惠夫人佐神。
南宋寧宗開禧元年(西元1205年)朝廷以破淮甸亂賊退敵立奇功加封「靈惠助順顯衛妃」二字。
南宋寧宗嘉定元年(西元1208年)朝廷以救旱併擒賊寇有功加封「靈惠護國助順顯衛英烈妃」。
南宋理宗嘉熙三年(西元1239年)地方官以媽祖顯靈救旱﹑平寇有功奏請加封「靈惠護國助順顯衛嘉應英烈妃」。
南宋理宗寶祐二年(西元1254年)泉州﹑興化大旱,以媽祖濟興泉饑荒,地方官奏請加封「靈惠護國助順顯衛協正嘉應英烈妃」。
南宋理宗寶祐三年(西元1255年)詔加封「靈惠護國助順顯衛協正嘉應英烈慈濟妃」。
南宋理宗寶祐四年(西元1256年)有司奏,媽祖蔭庇神護,助建造錢塘大堤功成詔加封「靈惠護國助順顯衛協正嘉應英烈慈濟善慶妃」。
南宋理宗開慶元年(西元1259年)媽祖於湄洲以火焚強寇有功,詔加封「靈惠護國助順顯衛協正嘉應英烈慈濟善慶顯濟妃」。
天 妃: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年)以媽祖庇護海道舟師漕運有大功,詔命正奉大夫宣慰使左副都元帥兼福建道市舶提舉蒲師文赴湄洲冊封。敕封「護國明著天妃」,媽祖封號由「夫人」﹑「妃」晉爵為「天妃」。
元世祖至元廿六年(西元1289年)以媽祖護佑海運有奇應,加封「護國顯佑明著天妃」。
元成宗大德三年(西元1299年)有司奏,媽祖庇護漕運海路有功,加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明著天妃」。
元仁宗延佑元年(西元1314年)有司奏,運糧海漕遭遇風阻,得媽祖神助,加封「護國輔聖庇民顯佑廣濟明著天妃」。
元文宗天曆二年(西元1329年)遣官黃份等致祭天下各廟,以護漕運有大功加封為「護國輔聖庇民顯祐廣濟靈感助順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元文宗至順元年(西元1330年)救漕艘,中書聞奏賜「靈慈」廟額。
明太祖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以媽祖神功顯赫,開朝以來未曾褒獎,特遣官持誥赴湄敕封「昭孝純正孚濟感應聖妃」。
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重建湄洲神祠—寢殿、香亭、鼓樓、加建朝天閣,並敕建廟祠於泉州奉祀。
明成祖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以庇護鄭和下西洋有功,欽派官員整理「湄洲祖廟」。
明成祖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以神屢有護助大功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建廟都城外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
明成祖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遣御史劉麟、內官孔用等「諧湄致祭」。
明宣宗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以出使諸番得庇俱遣太監並京官及本府縣官員詣湄嶼致祭脩整廟宇。
明武宗正德元年(西元1506年)御賜「河清海晏、風調雨順、配天同功」匾額。
碧霞元君:
明思宗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加封「碧霞元君」。
天上聖母:
清聖祖康熙十九年(西元1680年)提督萬正色以征剿廈門得神陰助取捷并使遠遁具本奏上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建廟祀於福建莆田,並欽賜御香御帛遣官諧湄致祭。
天 后: 清聖祖康熙廿二年(西元1683年)琉球冊使汪輯、林麟出使琉球,以水道危險荷神護佑復命奏請春秋祀典。福建總督姚啟聖委官諧湄致祭,起建鐘鼓樓。 福建水師施琅重建梳妝樓、朝天閣並敬立「撫我則后」匾額。文將軍侯施琅以平澎湖、臺灣得捷默叨神助奏請加封「天后」。
清聖祖康熙廿三年(西元1684年)加封「護國庇民昭靈顯應仁慈天后」,差禮部郎中雅虎齋御書香帛到湄洲褒嘉致祭,首先出現「天后」二字。
清聖祖康熙五十八年(西元1719年)敕封琉球使,海寶等奏功列入祀典。
清世宗雍正四年(西元1726年)以媽祖神助平復臺灣,御書「神昭海表」繪匾於湄洲、廈門、臺灣三處天后宮懸掛。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閩浙總督﹑福建巡撫奏請賜匾「錫福安瀾」題請各省府縣地方建祠致祭,其祭儀與關帝廟同。 清高宗乾隆二年(西元1737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
清高宗乾隆廿二年(西元1757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天后」詔普天行三跪九叩禮。
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御賜「恬瀾昭貺」匾額。
清高宗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貝子福安康凱旋,啟奏媽祖庇佑,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咸孚顯神贊順天后之神」,御賜「德孚廣濟」匾額。
清仁宗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咸感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天后之神」。
清仁宗嘉慶六年(西元1801年)禮部奏,議准崇祀媽祖父母。封天后之父為積慶公、母為積慶公夫人,由禮部行文福建巡撫﹑江南河道總督於莆田湄洲及清口惠濟祠二處天后宮後殿製造牌位春秋致祭。
清仁宗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年)發藏香五柱,命疆吏諧沿海各天后宮祀謝。
清宣宗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天后之神」,御賜「安瀾利運」匾額。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天后之神」,御賜「澤覃海宇」匾額。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西元1841年)加封天后之父為衍澤積慶公、母為衍澤積慶公夫人。
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之神」。
清文宗咸豐二年(西元1852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天后之神」。
清文宗咸豐三年(西元1853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天后之神」。
清文宗咸豐四年(西元1854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天后之神」。
清文宗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以漕糧訊達天津,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衛漕保泰天后之神」,御賜「衛漕保泰」匾額。
清文宗咸豐七年(西元1857年)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
清穆宗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以媽祖兩位守護神將護運有功敕封千里眼為「金將軍」和敕封順風耳為「柳將軍」。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要再加封時,經禮部核議,以為封號字號過多,轉不足以昭鄭重,只加上「嘉祐」二字。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祐天后之神」。
清德宗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詔再加封敷仁,封號全名達六十八字,為中國歷史上褒封最多之唯一女神。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祐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普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祐敷仁天后之神」。
其傳說故事較具代表性的有:
(1) 媽祖法術秘笈:銅符
默娘從小就十分聰明,剛滿八歲,跟著私塾的老師學習,就能完全了解書中的經義。十幾歲開始,就喜歡淨几焚香,早晚誦經禮佛,從不懈怠。十三歲時,有一個叫做玄通的老道士經常到家裡來,每次默娘都虔誠的施捨齋飯。有一天道士說:「妳具有佛性,應該能夠修成正果」。因此就傳授她「玄微秘法」,默娘很快的就能領悟其中的精妙。十六歲,有一天跟鄰居的一群女孩一起遊玩,忽然看見古井內有一名神仙手捧銅符,由仙官跟隨保護,緩緩地昇了上來,女孩們害怕得拔腿就跑,但默娘神色自如的留在原地,並接受神妙的銅符。從此以後,她的符咒竟然可以驅邪救世,法力越來越高強,並經常展現神力。常常身在室內,元神卻能四處雲遊,駕雲朵飛渡大海救人。每次和人談論吉凶禍福的事情,都神奇地應驗了,讓村民更加信服。
(2) 伏蛟說法
海怪「晏公」常和水妖興風作浪,弄翻來往的船隻,是海上航行最大的禍患。有一天媽祖元神出遊至東海時,與晏公相遇,雙方激烈鬥法。最後晏公被媽祖以法力所制服。但口服心卻不服,趁媽祖不注意又變成一條蛟龍,攻擊媽祖,最後媽祖使用法繩,捆住蛟龍,讓牠難以掙脫,飄浮在水面上,晏公才因畏懼而認罪。媽祖囑咐牠用心統領海中水族,於是晏公成為媽祖的轄下總管之一。
(3) 收服千里眼順風耳
在湄洲嶼西北方的桃花島,住有兩個妖精︰一個叫水精,另一個叫金精。水精眼力好,號稱「千里眼」,金精耳朵很靈敏,號稱「順風耳」。兩人常在村莊西北出沒,為害百姓。因此媽祖就化妝成村女混在婦女群中。兩妖不注意,以為她是普通民間女子,近前戲弄,被媽祖用手中絲帕困住,而暫時降伏。兩年後,兩妖再度出現,變本加厲橫行於江河湖海之中。媽祖再前往收伏,二妖無處躲閃,只得拜服在媽祖座前充當侍衛。清穆宗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以媽祖兩位守護神將護運有功敕封千里眼為「金將軍」和敕封順風耳為「柳將軍」,並與天后一併列入祀典之中,變成國家政權所認可膜拜的神。
(4) 昇天成神
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九月初八日,默娘心中非常平靜的告訴家人︰「明天就是重陽節,想去山上登高」。家人認為登高是重陽習俗,認為應該一起登高,但遭默娘婉拒。第二天默娘獨自登上湄峰最高處,忽然聽到空中仙樂繚繞,抬頭看見鑾駕車隊浩浩蕩蕩,默娘便跨上雲端登天成仙。默娘成仙後還是經常從雲端勘查人間,也經常託夢顯聖,為人降福消災。
(5) 繞境進香
傳聞早期朝天宮曾到福建湄洲進香,後來因政府的限制與經濟因素改到屯門口角天后宮繞境進香,近年已經恢復到福建湄洲進香。以長沙灣媽祖信徒的心態,長沙灣媽祖走到哪兒,信徒就跟到哪兒,心目中以長沙灣媽祖為依歸。每年元宵節傍晚,朝天宮會將準備繞境進香的正爐媽、副爐媽迎到拜殿神案,供信徒膜拜。選好時刻,由宮中董事長擲筊決定何日、何時出發繞境進香。出發日期一般都由農曆三月初一起的晚上子時擲筊決定。日期、時間決定後、馬上貼進香榜示。緊接著朝天宮人員要探路,聯繫拜訪沿途廟宇,貼路過時間的香條,完成一切前置作業,並立刻取得協調。媽祖繞境進香回程繞境是長沙灣最熱鬧的一天,家家宴客慶祝,如果您有空不妨前來親身體驗一下那種虔誠與熱鬧的場面。
媽祖,本名林默娘,北宋人,生於福建興化莆田湄洲。父親林慤和母親王氏篤信神佛,樂善好施。一日夢裡,王氏見觀音大士賜丸,不久即告懷孕,於北宋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產下一名女嬰。因出生至滿月不曾哭啼,故取名默娘。
默娘兒時入私塾讀書,四書五經多能朗朗上口,心領神會;十歲便傾心學佛,朝夕焚香;十三歲遇玄通道士親授「玄微秘法」,靜修得道;十六歲於井邊得仙人銅符,傳修真成道之術。從此默娘能能顯神通,降妖除魔,預言氣象,數次解救海難災民。二十一歲那年時逢乾旱,默娘受縣吏所托,向蒼天祈雨,普降甘霖,更加深得鄉民愛戴。
今媽祖廟殿兩側的「千里眼」和「順風耳」,相傳曾是湄洲西北方桃花山上害人的魔鬼,據「封神演義」記載,此二鬼原是具有超凡視力和聽力的兩兄弟,因助紂為虐,被姜子牙打敗,亡命桃花山。然而兩兄弟死後依舊為非作歹,媽祖用法術將之制伏,使其棄惡從善,成為媽祖拯救苦難的左右手。
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987年)九月九日重陽節,默娘辭別家人,登上湄峰,在仙樂仙童簇擁下飛天而去。此後數百年來,時有漁民水手傳聞媽祖在海上顯靈,護佑船隻平安渡過風浪。宋、元、明、清歷代皇帝也因敬仰媽祖的慈悲心腸與行善救人而給予數十次敕封,諸如「娘娘」、「夫人」、「天妃」、「天后」、「天上聖母」等等。
如今媽祖廟宇早已遍佈全台各大城小鎮、窮鄉僻壤,凡聚落處皆有媽祖香火足跡。對民間善信而言,抱持著一顆敬神禮佛的心,積德行善,將是美好人生的最佳保障。
天上聖母又稱天妃、天后、媽祖婆、湄洲媽祖等,媽祖俗姓林名默娘,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人,於宋太祖 建隆元年﹝公元九六零年﹞歲次庚申農曆三月二十三日降生,滿堂異香飄溢,經時月餘,不聞啼哭,因命名為 「默娘」。
媽祖自幼聰明,過目成誦,喜淨禮佛,孝順父母,友愛兄姊,十六歲時井中得銅符,始屢扶危解厄,備受鄉里景仰,媽祖具有先天佛性,受教育於儒門,得道於道家,集三教之精神,以慈悲之真理,濟世救人,普渡眾生。其精神之偉大,意義之崇高,故能歷久益盛,引為世人崇拜。
迄於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歲次丁亥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登上湄峰,遂升天成道而去,而後即經顯聖,救渡世人,媽祖的偉大精神永在人間。
當今現代社會中,媽祖信仰之所以能保持鼎盛狀態,因媽祖的神性能適應社會條件的變遷,從海上的保護神 [為我國沿江沿海人民所崇仰守護航海之女神,已有千年之歷史矣。宋宣和五年以後,歷代皆有皓封,官、民尊敬有加。清康熙五十九年,朝廷正式列為祀典,雍正十一年更通令全國沿海各省一體建廟,春秋祠祀。其奉祀最盛,廟宇 最多之省份,則為臺灣。蓋臺灣所有移民皆航海而至者,故聖母在臺灣地區香火最盛 ],進而轉化成為各行各業及一般家庭,都可向媽祖祈福的萬能神。只要虔誠的膜拜,效法媽祖慈悲濟世的精神,人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社會一定安和樂利,人人事業順利全家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