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1-18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1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966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卡那卡那富族族群概述
地理分佈
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是指居住於楠梓仙溪(Namasia)上游一帶,現今主要分布在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和達卡努瓦兩里範圍內,人口約五百餘人,自稱kanakanavu的一群人。kanakanavu為自稱,其意涵是指住在kanakanavu一地的人。也是最早移住楠仔仙溪上游一帶的族群。(林曜同,1995,2007,2012)
社群分佈
傳說卡那卡那富族從祖居地natsunga(日本時代屬於臺東廳管轄區,在內本鹿社之東)遷移之後,在na-tanasa(位在老人南溪源流一帶,相傳是卡那卡那富族從祖居地遷移之後第一次定居的地方,又稱為舊社)居住。(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原著;楊南郡譯註,2011〔1935〕)
之後幾經輾轉遷移,到了日本學者小島由道在1916-1917年左右前來調查時,他所看到當時卡那卡那富人的家屋以分散在河表湖高地(高雄市那瑪夏區瑪雅里西半部地區)附近,分別形成兩個主要的聚落,族人稱為:
1. langtsulunga(漢人稱之為「河表湖社」)。在楠梓仙溪上游右岸海拔約三千公尺山腰上,包含二十三戶。
2. tanu’utsu(漢人稱之為「槌仔市社」)。位居楠梓仙溪上游右岸海拔約三千二百至三千五百公尺的山腰上,包含十九戶。(林曜同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到了1919到1925年之間,在臺灣總督府的命令下,卡那卡那富族又從河表湖高地遷往楠梓仙溪沿岸居住,也就是今日那瑪夏區南沙魯里、瑪雅里與達卡努瓦里所在地。(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原著;楊南郡譯註,2011〔1935〕)
族群起源傳說
根據卡那卡那富族的傳說,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Hla’alua)及鄒族的(Tsou)祖先是兄弟,太古時代曾經一起住在natsunga(日本時代臺東廳管轄區之內,內本鹿社之東,今天臺東縣海端鄉利稻部落附近)。後來,有一位名叫“napa'angana”的人帶了一隻母狗出去打獵,而這隻母狗在行經na-tanasa(位在老人南溪源流一帶,相傳是卡那卡那富族從祖居地遷移之後第一次定居的地方,又稱為舊社)時生了小狗,於是他把母狗和小狗一起帶回家。但不久後,母狗帶著小狗跑到na-tanasa,於是他只好去將牠們帶回家。可是後來,這些狗又再度跑到na-tanasa。如此幾次,napa’angana就乾脆搬到na-tanasa去住。然後,名叫namaitana和lukuana的兩個人也跟著搬到na-tanasa去,而且從natsunga帶女人過去組織家庭,並建立了一個社。此後,人口漸多而形成一個大聚落。(謝繼昌等,2002)
行政區劃變遷
卡那卡那富族的聚居地,在清朝時代歸南路理番同知管轄,(謝問岑主修,1983〔1956〕)到了1904年,改歸阿緱廳甲仙埔,1920年以後隸屬高雄州旗山郡瑪雅峻社。(林曜同,2007)
民國36年(1947)高雄州旗山郡瑪雅峻社改名為高雄縣瑪雅鄉,1958年以後,更名為三民鄉。原拉阿魯哇族居住之社分別改名為民族村、民權村與民生村。(林曜同,2007)
到了民國97年(2008)更名為那瑪夏鄉,而民族村更名為南沙魯村、民權村更名為瑪雅村,而民生村更名為達卡努瓦村。之後,由於高雄縣和高雄市合併,所以到了民國99年(2010)之後,又改名為那瑪夏區,村則改制為里,現今則隸屬於高雄市。(高雄市那瑪夏區公所官方網站,2014)
參考文獻
圖書
臺北帝?大?土俗.人種學研究室原著;楊南郡譯註,2011〔1935〕。臺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2001〔191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謝問岑主修 ; 陳子波等纂(1983〔1956〕)。臺灣省高雄縣志稿。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謝繼昌等(2002)。高雄縣原住民社會與文化。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會議論文
林曜同(2012)。鄒族的歲時祭儀。在潘英海主編,臺灣原住民族歲時祭儀論文集(上)(頁41-64)。屏東縣瑪家鄉: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
博碩士論文
林曜同(1995)。曹族堪卡那福群家的?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曜同(2007)。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北市。
來源:臺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