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7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6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邵族祭典儀式
祖靈信仰是邵族的宗教特色,也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的信仰基調,而邵族人更將祖靈信仰實體化,創造出「公媽籃」,也稱之為「祖靈籃」。「祖靈籃」中盛放的是祖先遺留下來的衣服、飾品、珠寶,年代越久遠則放在越上層,藉以代表祖靈的住所。邵族的每一戶都會有一只「祖靈籃」,通常擺置在神桌上或離地約兩公尺的壁上。
(一) 播種祭 (Mulalu pisaza)
播種祭的直譯是祭種陸稻,據了解,以前指的是祭粟之義,因為以前的邵族人僅以「山田燒墾法」種粟而已,直到與漢人接觸後才改種稻米,於是改成今日的名稱,而祭儀的日期也因配合陸稻的生長期而改在每年的農曆三月舉行。
播種祭通常自農曆三月一日開始,為期四天。在第一天的清早,各戶的戶長都會帶領一名孩童上山做象徵性的播種,而上山的大人和孩童這一天都不能吃鹽,否則將會使植物枯死。而播種祭的前三天,全家的食物都不能加鹽,言行也必須謹慎。
(二) 狩獵祭 (Matancun)
以往狩獵祭都由頭人決定,約在潭畔楓樹開始發芽的七月中旬舉行,後來受漢人農曆的影響,則固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日舉行。
第一天頭人帶領社中男子上山打獵,至祭儀開始都尚未歸來。祭儀由巫師主持,完畢後各家取回供品,僅留下頭人的繼續供巫師再做一次祈禱。晚上打獵者回家後,則聚在頭人家共飲。第二天不再祭祀,由男子們入山狩獵,頭人不再參加,女子則在家做糕。晚上男子回來後,每一家煮好臘肉,分贈給頭人及巫師。到了第三天,又將祭品送至頭人家祭祀,祭品比第一天更為豐盛。眾人與巫師同念禱告詞後,即在祭場飲酒。而祭糕則在正副頭人處所供的祭糕都集在一起後,才分給大家,以顯示整個族的團結。
由於今日邵族人已極少狩獵,故現行的狩獵祭已不上山打獵。
(三) 換年祭 (Tunkarere Lus'an)
在每年農曆八月一日開始,持續二十幾天,甚至一個月(近年則多訂為十八天至二十一天),是邵族最重要的祭儀。並非每次的豐年祭都有主祭產生,如無主祭則整個祭期會縮短約十天。若有主祭,則歡慶整個月,月半之後白天收割、夜間歌舞,老年人們則整日快樂地飲酒慶祝。有無主祭的決定,據稱可能與社中的經濟情況有關。
豐年祭主要含括「選出爐主」、「舂石音」、「擦平安」、「除祟祝禱」、「鑽木取火」、「拜年飲公酒」、「拜酒糟」、「摃角齒」、「蓋祖靈屋」、「牽田」、「甜酒祭」、「祖靈出巡」、「燒祖靈屋」……等等儀式。
(四)拜鰻祭
為了追逐白鹿,邵族從山林遷到湖畔,經濟生產也從狩獵改為漁撈,其中的拜鰻祭,聽說正是邵族從狩獵文化轉為魚撈文化的見證,據說邵族過去真的以活鰻魚祭拜祖靈,而今則以糯米製成的白鰻麻糬作為祭品。每一條白鰻麻糬上都貼有各戶家主的姓名紅紙。每年農曆7月3日族人都會將自家公媽籃拿到頭人家中,請先生媽隆重祭禱,灑九恭請祖靈前來享用,同時也請祖靈保佑子孫福壽綿延。
參考資料:
‧《邵族換年祭及其音樂》,洪國勝、錢善華著,高雄市:高雄市台灣山地文化研究會,2005。
‧《台灣的原住民》,陳雨嵐著,台北縣新店市 : 遠足文化,2004。
來源:臺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