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1-16
- 最後登錄
- 2024-11-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85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08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鄒族族群歷史
鄒族居住於玉山西南方,現今阿里山一帶。有些學者將之稱為「北鄒」。有別於「北鄒」,居住於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布那布」族及高雄縣桃源鄉的「沙阿魯阿」族被稱為「南鄒」。並且於2014年成為法定的獨立族群,分別為「卡那卡那富族」和「拉阿魯哇」族。三個系統的文化特質、服飾、質文化接近,姓名、會所制度亦相同,語言也有半數以上相似,但仍然有其差異性,加以隔離久遠,而高雄方面的南鄒又毗鄰布農族,使南、北的認同有所差距。目前南鄒的會所已消失,前幾年恢復的祭典也與阿里山鄒族的傳統祭典不同,因此有些學者曾建議將之分為三個獨立的族群。
北鄒在日據時代以前共有四個大社,分別為達邦社、特富野社、伊姆諸社、魯富都社。其中伊姆諸社因故淪亡,社民併入達邦社,魯富都社一部份遷居特富野社,一部份遷移至南投縣信義鄉的羅娜、久美一帶與布農族混居、通婚,因此,目前僅存約二個大社為達那社與特富野社。
與北鄒相對應者,稱之為「南鄒」。南鄒群居住於高雄縣三民鄉與桃源鄉。高雄縣三民鄉的卡那卡那布群(Kanakanabu)和沙阿魯阿群(Saalua)合稱為南鄒。
Kanakanabu清代稱為「干仔霧」或「簡仔霧」,分布於高雄縣三民鄉境內高屏溪支流楠梓仙溪流域山地,即民生、民權、民族村。Saalua,漢人稱其為「內優社」或「美隴社」,在清末漢人稱之為「頂四社」,日治時期沿其名稱為「上四社」,所以Saalua又稱之為「四社群」(有排剪社、美隴社、塔臘袷社、雁爾社),分布於高雄縣桃源鄉境荖濃溪上游兩岸,即高中、桃源兩行政村。
鄒族人的觀念裡擁有會所,能夠舉行全部落性祭儀的社群才有資格稱為大社,也才是一個完整的政治實體,阿里山鄒族目前有八個村落,來吉、里佳、樂野附屬於大社特富野;新美、茶山、山美附屬於達邦社。
從許多文獻記錄或是相沿的稱呼來看,早期鄒族被稱為「曹」族。以拉丁語標音時是記為cou或tsou,「鄒」比較接近鄒族人發出的原音;「曹」則是譯自日語發音。1997年,行政院正式核定統一名稱為「鄒族」。
Tsou在鄒族的語意上,泛指「人」的意思;也可相對性的表示與另一種族不同的族群;另又指「活著的人」,相對於「死去的人」。
參考資料:
‧《台灣的原住民:鄒族》,達西烏拉彎‧畢馬(田哲益),台北:臺原,2003。
來源:臺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