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9-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但當驀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正如《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後說菩薩。
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
「又有普賢菩薩」。菩薩乃梵語之略存。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
「摩訶」譯為大,「菩提」譯為道,「質帝」譯為心,「薩」譯為眾生或有情。
合之則應為大道心眾生。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同佛所證之謂覺。
無明未盡之謂情,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
云何為大道心眾生?以具四種大故。四種者《清涼疏》謂:「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
二者行大,二利成就故。三者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
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一)信大法;(二)解大義;(三)發大心;
(四)趨大果;(五)修大行;(六)證大道。以具上述諸「大」故,名為大道心眾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