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9-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又其中第十願「普皆回向」顯「普」。從初禮敬乃至第九願「恒順眾生」顯「賢」。
故知十種大願,顯「普賢」義。「賢」則豎窮三際,「普」則圓攝無餘。
《清涼疏》云:「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
正顯經中普賢,即位後普賢,亦即善導大師所謂,從果向因之相。
又普賢偈云:「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普願沈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是即普賢自言,我既往生極樂國已,成就所發之十種大願。
乃以殊勝行願功德,皆悉回向眾生,同生極樂。普皆回向,乃成「普」義。
彌陀四十八願,攝一切眾生,是「普皆回向」之本源。
普賢十大願王,正是彌陀大願之第三十五願之廣演。
願曰:「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宏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
(此願留在第二卷中詳釋)由是可見,會中聖眾,多是曾生極樂,被宏誓鎧,遊化十方,助佛宏化。
如是輾轉教化,輾轉度脫,是故經中,無量無邊一切菩薩,皆遵普賢大士之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