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什麼是看遠?自然就會想到要做好人生的規劃,樹立長遠的目標,不被眼前利益蒙蔽誘惑,所謂鼠目寸光就是一種相對的警示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大概也是這層意思。
然而道理總是好講的,做起來就要艱難多了。所以看遠不只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也應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調整和付出。正如人之登山,泰山也罷,黃山也罷,抑或家鄉無名之山,目標自然都是“會當淩絕頂”,而其過程和風景會各有不同。為其“無限風光在險峰”,才懂看遠目標之美妙;為其“百步九折縈岩巒”,方覺看遠過程之艱險。
看遠究竟有多遠?這又應該是境界問題了,我希望是無限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更深刻的理解應該是境界高才能看得遠。都說人生的長度決定人生的高度,但有時又何嘗不是人生的高度決定了人生的長度呢?“非寧靜無以致遠”應該就是在強調一種清靜安寧的境界對於遠大目標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的。
什麼是看透?看透就是撥雲見日後的明朗,是濾去雜質後的純淨,是繁華落盡後的頓悟。茫茫宇宙總會有未解之謎,芸芸眾生總是困惑太多,萬事萬物總是變幻莫測,如若不能擺脫過眼雲煙之羈絆,不要說抵達大徹大悟的彼岸,就是想在大千世界保有清醒的自我恐怕也難。所以,只有先看清才會看透。既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就索性跳出狹隘的小天地,做一個孤獨的智者置身局外,冷眼旁觀。也許那曾經的美麗與眷戀只是一座山的靜臥,一片林的婆娑,一棵草的寂寞。
然而,僅僅能看清還遠遠不夠,它只是讓我們認識紅綠之色彩,辨別草木之種類,我們還要學會深刻的思考,從林林總總的現象中尋找真真切切的本質。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可謂看透世事之經典佐證。清朝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時,看到江面上千帆競渡,不禁好奇地問左右:“江上熙來攘往者為何?”紀曉嵐沉思後回答:“無非為名、利二字。”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看透人生奧秘。
什麼是看淡?看淡是“往返田園,終老煙霞”的閒適恬靜,看淡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物我相忘,看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從容,看淡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卷雲舒”的豁達灑脫。當然,看淡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不是不思進取的平庸,而是不能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不能被塵俗情欲掏空了靈魂。
要看淡就應該擁有抵禦各種欲望誘惑的淡泊情懷。紅塵喧器,繁華閃耀,錢欲、權欲、色欲、物欲、利欲、情欲……各種各樣的欲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有幾人可以做到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如若能在無限欲海之中保持內心的一份淡然平靜已屬不易。“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並不是說真的要像佛家道家講的沒有欲望,而是應該節制欲望。如果真的沒了欲望,生活何異於一潭死水,人生也會失去很多精彩,那一定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真正追求和幸福。我們要做的只需在形形色色的欲望中學會取捨,不貪婪不縱欲,既讓平常之心在柴米油鹽之生活賜予中獲得樸素的圓滿,也讓淡泊之心在遠離欲望誘惑塵埃之明淨中獲得超然的快樂。
跌跌撞撞中一路走過,曲曲折折中不忘求索。無意說禪,心無禪意;最愛說禪,禪意人生。留一份悠遠給自己,生命自然就會聲幽韻長;留一份清透給自己,生命自然就會水清沙白;留一份淡泊給自己,生命自然會天高雲淡。
“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需多。”其實,我們只需在遠、透、淡的境界裡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