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2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貼勵志] 古人教子理念:重德修身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6-17 05:27:4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中國古人非常注重家風、家教,注重對子女的德性培養,以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向道、向善等理念正面引導,“重德修身”成為各家家訓的核心內容。古聖先賢們對子女的仁慈關愛和嚴格要求,使其在任何時候能夠擇善而從,走正人生之路而無怨無悔。古人家教的智慧,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以下舉些例子。
(一)孔子教子學《詩》、《禮》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的思想家、教育家,相傳他有三千學生。《論語?季氏》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一個學生陳亢有一天問孔子的兒子孔鯉:“你在老師那裡聽到有與別人不同的教誨嗎?”孔鯉說:“沒有啊。有一次我父親曾獨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學《詩》沒有?’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詩》,無以言。’我馬上就去學《詩》。又有一次,遇到父親一個人在那裡,我快步走過,父親問我:‘有沒有學《禮》?’我說:‘沒有。’父親說:‘不學《禮》,無以立。’我馬上又去學《禮》。我只聽到這兩件事。”陳亢下來高興地說:“我問一個問題,卻得到三個收穫,知道了學《詩》的道理和學《禮記》的道理,還知道了君子對待自己的兒子與別人的孩子是一樣的。”
的確,詩和禮,都是孔子教育學生的重要內容。孔子說:“詩言志,歌詠言”,認為利用文藝形式對學生進行具體形象的教育,比說教往往有效的多。相傳《詩經》三百零五篇,就是他親自刪定的,內容多和修身、知命、追隨道義有關。孔子認為人的道德修養就應從這裡開始,可以提高人的觀察力,另外,通過讀詩也能夠學到許多歷史、自然、社會知識。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他所說的禮,就是社會的道德禮儀行為規範,從學禮開始,教育學生樹立自己的德行,從實踐中逐漸培養出學生的自覺的道德主體意識,進而成為日後通達天道、經世濟民的基礎。
孔子教育兒子學“詩”學“禮”,和對其他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並沒有因為孔鯉是自己的兒子就放鬆對他的要求,這一點可以看出孔子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和對兒子寄予著很高的希望。後代的讀書人,把孔子教子的方法稱做“詩禮傳家”。
(二)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的思想家、教育家,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禮法影響,又敬信神佛,篤信因果。《顏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後人譽為家教規範,影響很大。全書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主要強調道德修養,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並宣揚倫理綱常以及佛家因果報應思想等,是一部有著豐富文化內蘊的作品。認為教育後代要確立遠大的志向、理想,象堯舜那樣實踐仁義道德的準則,經得起任何磨難,注重氣節的培養。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
顏之推認為學習目的主要是為了開啟心扉、完善德行、行道利世,首先動機要端正,學習內容提倡讀聖賢之書,實踐道義。在學習方法方面,提出了專心、勤學、切磋、踏實的主張。他非常重視對子女進行早教,而且越早越好,不要失去機會。顏之推的幾個孩子三歲開始讀書,並背誦經典,當孩子們問道:“我們知道了要讀書,但為什麼要這樣早呢?”顏之推告訴孩子:“接觸聖賢之書越早越好啊,小時記憶力好,背會的書往往終生不忘。”顏之推還教育子女一生都要學習,勤勉惜時,無論時逢戰亂或生活窘迫時,他都督促孩子們勤習經史,並說:“讀書明理,在任何時候,尤其在緊要關頭或每到有大事時就知道怎麼去做。”他的幾個孩子後來在經史方面都很有成就,都是重節操、做事有責任感的人。

(三)唐太宗重視教子
     唐太宗非常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培養,親自撰寫《帝範》十二篇賜予太子李治,即包括君體、建親、求賢、審官、納諫、去讒、誡盈、崇儉、賞罰、務農、閱武、崇文等為君應當遵守的十二條準則,指出:“此十二條者,帝王之大綱也。安危興廢,鹹在茲焉”、“修身治國,備在其中”,諄諄告誡李治:效法堯、舜、禹、商湯、周文王等古代聖哲賢王,“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傾己勤勞,以行德義”。《帝範》也被歷代帝王奉為家教聖經。唐太宗還寫了《誡吳王恪書》、《戒皇屬》等經典名篇,教導子女“人之立身,所貴者惟在德行”,指出修養德行的重要性,多做善事、美德充盈才能福澤綿延;教導子女“夫帝子親王,先須克己”,要自勉自製,嚴於律己,他講述了自己數年“外絕遊觀之樂,內卻聲色之娛”,把時間放在勤勉朝政上;教導子女“每著一衣,則憫蠶婦;每餐一食,則念之耕夫”,每穿一件衣服、吃一頓飯,都不要忘記蠶婦農夫的辛勤,要培養節儉樸素的品德。
唐太宗給幾個兒子選擇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學問淵博的人,如房玄齡、李綱、張玄素、李百藥、魏征等,並專門下詔書規定了對待老師的禮儀。他一方面教誡子女要尊師重教,“見師如見父”,要“宜加尊敬,不得懈怠”。一方面支持老師嚴格管教,鼓勵老師對太子及諸王的過失極言切諫。老師們都能夠堅定地履行職責,與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勵是分不開的。
唐太宗非常注意以小見大、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教育,遇事必誨,使子女在日常生活中逐漸培養良好的品質。如有一次,他看到李治在一棵彎曲的樹下休息,就教誨他說:“這樹雖然彎曲,打上墨線就可以取直成材。做君主的即使本身並不高明,但是能接受別人的規諫,也可以變得聖明。”唐太宗還注意結合史實進行教育,他讓魏征編錄了《自古諸侯善惡錄》,分賜諸子,要他們把書“置於座右,用為立身之本”,從前人善者成、惡者敗的事例中汲取經驗教訓,得到鼓勵,從而更加重視自己的德行修養,做正人君子和愛護百姓的人。

(四)范仲淹教子重德行
     范仲淹是北宋時思想家和教育家,熟讀儒、道經典,並崇信佛法,官任參知政事,他在《嶽陽樓記》中寫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家喻戶曉。他治家甚嚴,教子有方。教導子女做人要正心修身,積德行善。在他的教導下,他的四個兒子都從小就熟讀經書,學有所成,為人正直。範家家風儉樸,樂善好施。
一次,范仲淹讓次子范純仁到蘇州去往四川運麥子。範純仁回來時碰見了熟人石曼卿,得知他因逢親之喪,無錢運柩返鄉,故停留在此。範純仁便將一船的麥子全部送給了石曼卿,助其得以還鄉。範純仁回到家中,因無法向父親交差,所以久久地站立在父親身旁,沒敢提及此事。范仲淹問他道:“你在蘇州遇到朋友了嗎?”範純仁回答說:“路過丹陽時,碰到了石曼卿,他因親人喪事,沒錢運柩回鄉,而被困在那裡。”范仲淹立刻說道:“你為什麼不把船上的麥子全部送給他呢?”範純仁回答說:“我已經送給他了。”范仲淹聽後,對兒子的做法非常高興,並誇獎他做的對。
范仲淹雖然身居高位,俸祿豐厚,但他卻不為子女留下錢財,而是全部用於扶危濟困了,把樂於助人之仁德傳給了子孫。他的長子範純佑十六歲隨父防禦西夏,屢立戰功,是其得力助手;次子范純仁,後任宰相,在五十年的為官生涯中,恪盡職守;三子範純禮官至尚書右丞;四子範純粹官至戶部侍郎,受其父言傳身教,他們都正義敢言,關愛百姓,以清正廉潔著稱,儉樸的作風始終從未改變,把做官得來的俸祿,大多用在了擴大父親范仲淹創建的扶危濟困的義莊上了,而自己與家人卻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
古代家庭教育自始至終都是以倫理道德作為教育的最高價值取向的。為人父母,總想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子女。其實不管給其多少財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教其重德向善,才是為子女長遠打算,因為德是做人最根本、最本質、最美好的東西,是一切福份的源泉,是留給孩子的最可靠的財富。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4 17:0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