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7-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42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準確找出小腸出血 膠囊內視鏡立大功
51歲楊小姐過去沒有任何疾病,日前出現大量血便,就醫時嚴重貧血,緊急輸血仍未有起色,3天內連續做了胃鏡、大腸鏡及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都查不到原因,直到吞服膠囊內視鏡後, 才確認出血點是一般胃鏡和大腸鏡無法檢查的「小腸出血」,終於找到病灶,對症治療。
亞東紀念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黃天佑指出,膠囊內視鏡直徑約10元硬幣大小,吞服後佩戴接收器即可離開醫院,若體力許可還可返回工作崗位,不影響日常生活;膠囊內視鏡內建攝影機,會依照腸胃蠕動,持續拍照8至15小時,1天內可隨糞便排出,隔天再返院由醫師判讀資料,找到確切問題點,並安排進一步檢查。
楊小姐說,持續血便找不出原因,讓她十分焦慮,幸好醫師用膠囊內視鏡確認病因,得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黃天佑表示,消化道包含口、食道、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及肛門,因現代人常攝取刺激性飲食,作息不規律,加上生活壓力大,容易增加消化道出血和消化道腫瘤機率。
突破其他儀器檢查死角
他說,傳統的消化道內視鏡檢查,能清楚看見食道、胃和十二指腸前段部位,但小腸往往是死角,即使是最新的「氣囊式小腸鏡」,也只能看到小腸前後各1/3,且須全身麻醉,對高齡或心、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負擔極大。
黃天佑建議,若有黑便、長期腹痛、食慾不佳及體重減輕等症狀,或偶爾有腸胃道出血及有大腸癌、胃癌等家族病史的人,先做胃鏡或腸鏡檢查,若找不到原因,或者是身體較虛弱的患者,可考慮做膠囊內視鏡檢查。
(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