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朋友間的交流,可能基於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視野,但很難靠咀嚼舊情而永遠保持通話。
好朋友是如何變淡的
在知乎看到一貼講“好朋友是如何變淡的”,傷感得很,講講我自己的經歷吧。
1、怎樣選擇朋友?
小學:忘了。
中學:寂寞,寂寞啊,只要是願意靠近我又不討厭的人就好了。“我們做朋友吧”,是那時能聽到的最溫暖的話。
大學:變得挑剔起來,只和那些聊得來,聰明又不粗俗的人交往。
工作後的前10年:很想和公司裡有趣的人交朋友,但除了工作的話題之外,不知道怎樣靠近他們。也有一些人看上去想跟我交朋友,我覺得他們不夠有趣,冷冷回應。所以這些年的朋友都在網上認識,恰好遇上互聯網興起的前幾年,對網線另一端的人抱著極大的好奇與善意,對身邊的人卻愛理不理。
工作後的第二個10年:在互聯網上與人結識的狀態,變成了前10年在公司裡與人結識的狀態。有一些我喜歡的人,不知如何靠近,還有更多喜歡我的人,看不見他們能吸引到我的長處。選擇朋友的標準愈發苛刻,不僅僅是“聰明”“有趣”“善良”,還包括價值觀的相似。遇到值得交往的人已經是件罕有的事,然後小心翼翼地向他伸出指頭,對方勾一勾,才會開開心心地走近。然而這樣的幸運,一年也遇不到一次。就算互相認同,因為忙碌,聊天的時間也不多,聚會更少,很難培養深厚的感情。
2、怎樣失去朋友?
學生時代的朋友,各自進入的行業不同,行業又會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關注的資訊,價值觀與個性。不論曾經多麼要好,十多年後,見面已經無話可說,只能一遍又一遍地“敘舊”。大咪咪的馬老師,多年來已經講過了145次;瘦高貌美的李老師,也講過了98次;隔壁班搞師生戀的黃老師,只講了35次,但缺乏細節,畢竟不是本班的老師。
然後面面相覷。
朋友間的交流,可能基於共同的愛好,共同的經歷,共同的視野,但很難靠咀嚼舊情而永遠保持通話。當前幾樣“共同”消失了3年,5年乃至10年20年,維繫朋友的,就只剩下光禿禿的友情本身。我還是很喜歡你,但我在你面前茫然失語。
7年前,老同學生小孩,我送了一台1萬多的DV。老婆打著滾不答應,說太貴重了,我堅持買來送給他——對我來說,只能用這種笨拙的方式表達“你在我心裡依然很重要”。哪怕見面早已無舊可敘,也找不到新鮮的話題。
再後來,每年回一次成都與他見面,總是談他的女兒,雖然我一點都不喜歡小孩。要不聊什麼呢?他在證券行業工作,我壓根不懂,而我關心的互聯網熱點他也不懂。彼此的工作都是兩點一線重重複複,沒什麼值得一提的故事。再說,這傢伙本來就是個沒什麼愛好的人,成家之後,整個生活重心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就這麼一年年地疏遠了下去,終究是形同陌路。
老同學也好,老同事也好,發小也好,網友也好,我們的交往都建立在某一個共同關注的“資訊交集”之上,也就是之前提到的,互相交集的愛好、經歷與視野。隨著生活變遷,資訊交集裡不再注入新的內容,或許感情仍在,卻丟失了口中的話語。我很想跟你說些什麼,可是我應該跟你說些什麼呢?我還願意為你做許多事情,可我又能為你做些什麼呢?
於是朋友圈就像一個漏了洞的水袋,進來的少,出去的多,越來越寂寞,38歲像14歲少年一樣寂寞。
3、怎樣維繫朋友?
作為一個低情商的人,我沒有回答的資格。只能說,如果一個人能保持自己的愛好,就更容易在同樣愛好的人中找到資訊交集。成年以後,遇見聊得來的人一年比一年難,然而熱切的話題是朋友間交往的基礎。相比起共同的經歷和視野,“共同愛好”更容易產生高品質的話題,把話題講出花兒來,才能展露自己吸引別人。在這個基礎上,再去遇見你願意當作是朋友的人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