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2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修行人勿以「無為」為懶惰的藉口!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演蝦是裝瞎的最高境界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生活智慧王勳章 哥哥你好色 藝術之星 旅遊玩家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7-6 01:10: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修行人勿以「無為」為懶惰的藉口!

清靜無為,道法自然是學道之士對待生活的態度。不了解「無為」的人,以為「無為」是不作為,其實「無為」同「柔弱不爭」一樣,包含了很多的意義。


無為是什麼也不做嗎?

《學道七戒》第一戒,就是切忌拘泥於無為。盲目地認為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不管,這是大錯特錯的!無為是一種目的,一種境界,很多人將其曲解為過程。

《道德經》中說:「常無為而無不為。」但只有通過有為的過程,才能達到無為的妙境。不要忘了,老子說「無為」,但是還說過「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道教的「無為」,並非消極避世,而是要人們凡事須「順天之時,隨地之性,因人之心」,應該努力學習,積極進取,通曉自然和社會的法則,善於處理人際關係,不妄作,不肆意妄為,而是應該以「道」行事,處世立命,謹身慎行,樸素節儉,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不爭就是指逃避現實嗎?

道教的不爭,是反對不講道義、不講策略的爭鬥,是要人捨棄一些多餘的慾望,把時間和精力放在正當的工作、生活和追求上。

不爭的真意,是要人們淡化像浮雲一樣的功名利祿、人我是非,從爭名奪利的羅網中解脫出來,轉向正當的物質、精神上的追求,是一種「不爭之爭」。不爭這些無益於身心的事情,自然能夠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常清常靜,怡然自樂。

《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不爭,要像水一樣,流到那裡,隨方就圓,謙和卑下,利益萬物。

一個為善的道教弟子,即使不爭,也不會失敗;即使不言,也不會沒有響應。這是因為,不爭的高尚行為,自然會感動周圍的人。不爭是不言之教,標誌著一個修道者的修為境界。

知足是不思進取的表現嗎?

《道德經》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是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是要人們有適可而止的精神,而並不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的表現。

正因為知足,才懂得得到有多麼的不容易;正因為知止,才知道適可而止是為了以後的發展鋪下道路。

理性的進取應當以知足的心態去制約內心的貪慾,《道德經》中說:「咎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不知足,往往導致人們違背自然法則去得到貪慾的短暫滿足,而更大的災害隱藏在背後。如同當今社會亟待解決的環保問題,大肆破壞森林植被、過度開採礦藏勢必會令資源極度匱乏,從而引發各種災難,這也正是沒有適可而止的觀念和知足常樂的心態而造成的。

所以老子說:「知足之足,常足矣。」

在人生的路上,我們總是忙於汲汲營營地追求滿足物質上的慾望,卻忘記生而為人的真正意義;我們常常忙著左顧右盼地評斷別人,卻忘了應先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我們又當,如何獲得幸福、成功、圓滿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們認識自己的方向,並為探尋時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實的建議。關注道緣,從這裡開始遇見你的信仰!

來源:道緣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信者恆信乎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8 22:2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