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8-3-19
- 最後登錄
- 2025-7-3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42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不可忽視的「聆聽」力量
在一個眾聲喧嘩的世代裡,聆聽是否一件容易的事?客觀中立、不帶成見的聆聽是否可能?如何帶著同理心的耳朵去聆聽?「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傳道書3:7)有何神學意義?
12晚,香港思道平台與旺角潮語浸信會合辦「種種聆聽」反思講座,由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趙崇明博士主講有關聆聽的奧妙之處。
聆聽與靜默
「需要被人明白和尊重,是人的天性。」聆聽的定義,趙崇明如此解釋。我們身處喧嘩的多元世界,在強迫發聲、表明立場卻不許沉默、不懂聆聽的年代,「聆聽」特別有其存在的價值與需要。
靜默,則是對語言的救贖。
他認為世上充斥太多「變了質的語言」。何謂變了質的語言?包含吸引眼球,但實際上言之無物的語言;比肢體暴力還要嚴重的語言暴力;以及有說等於沒說的語言偽術。
他引董啟章的批評,指語言已被徹底工具化,就像不擇手段的「矛」;但皮卡德(Max Picard)所描述的沉默,其力量就是「另類的盾」。其云:「語言在沉默中吸收能量、回復純潔。如果語言與沉默完全失去關聯,語言便無法再生。」沉默,並不代表懦弱。
學會靜默,是這躁動與速度年代中的一門功課,也是一門藝術。
聆聽需要虛心,更要能聽進不同的聲音,否則心中有「我對你錯』的態度,聆聽只會流於虛偽,也變成各自表述的過程。故先學會聆聽自己的心聲(靜默),再學習如何聆聽人。
如何從聆聽中明辨?趙崇明引用盧雲在《靈心明辨》的說明:
「明辨,首要是聆聽上帝,留意上帝的積極臨在,順從上帝的提醒、引導、帶領、指示……明辨,就是聆聽深沉的聲音,選擇不一樣的步調。明辨的人生,就是專心聆聽的人生。」
在神學中反省
如何「靜默有時,言語有時」?且看潘霍華在《團契生活》所言:
「靜默和言語有內在的連繫,一如獨處和團契,兩者缺一不可。恰當的言語出自靜默,而恰當的靜默來自言語……喧嘩的人是聽不見上帝之道的,只有靜默的人才能夠。」
從《雅各書》3:1-12經文當中,已說明失控言論的破壞力量。《創世記》中,也有言論導致犯罪的例子,如:始祖犯罪(3:1-5)、巴別塔的罪(11:1-4)。關於後者,神以「變亂他們的口音」讓他們彼此不通,停工不建。(11:6-7)
至於「沉默」的力量,可有聖經的例子?
趙崇明舉出《約翰福音》8:1-11一段經文為例:耶穌從法利賽人的手上救了準備受刑的淫婦。對於法利賽人以摩西的律法作試探,耶穌當下並沒發言,只管彎著腰,在地上畫字,當中的動作,便是沉默。
然後耶穌以一句「誰是沒有罪,誰可以拿石頭打她」回應後,又再彎腰,在地上畫字。這次沉默卻令旁觀百姓一個一個轉身而去。最後,淫婦得到釋放。
兩次「彎腰,在地上畫字」的動作背後,正是帶有抗爭與拯救的力量。
從聆聽中反省
以下四種元素的聆聽,大家需捫心自問:
曾否試過假裝聆聽?能否放下自己而用心聆聽?
曾有心不在焉去聆聽嗎?試試代入對方世界、感同身受。
會否遇過停留在表面或聽不明白的聆聽?海倫‧凱勒的遭遇,能否帶來一點啟發?
能否在聆聽中給予適當的感情回應?
願大家在一個眾聲喧嘩的世代裡,願意學習成為一個聆聽者。
來源:基督教今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