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Part 1
“沒有了春節,感覺新年永遠不會到來了。”在日本念研究生的發小在微信給我吐槽。元旦新年對中國人實在是不疼不癢,沒有那些劈裡啪啦的新年炮仗就沒有一年結束的感覺。
發小走的時候我從深圳飛到北京送他,一路上都一切如常,卻因為他走進安檢區的一刻,伯母瞬間淚奔——血濃於水的意義就在於此。
對我們不過是一次時間很長的分別,到了爸媽那裡是肝腸寸斷。
大學時的女朋友沒有熬過跨國戀,“換個物件真的沒什麼,這種異國的不都在意料之中嘛,”微信語音除了聊一些有的沒的外,也會走心:
“我真的想我爸媽,過年回去你幫我看看他們吧。”
大概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家這個字在心裡的分量越來越重,我們對於家的依戀在被拋棄到社會裡變得愈發的明顯。
儘管我們吐槽著年的樂趣打折打得厲害,人情世故家長里短,還是小時候有意思——我們能夠單純享受節日的純真年代一去不返。
然而我還是看著發小從一個叛逆的boy變成一個懂事的大男孩,看著伯父伯母從功能機換了智慧機,從短信不會發到了開始熟練地用起微信,然後也用起了朋友圈。
那些年我們覺得無比囉嗦與不耐煩的“多吃”、“加衣服”到了異國他鄉的漫長歲月裡,成了心靈的春天。
Part 2
我從小是奶奶帶大的,鄉下的院子裡在很長的時間裡只有我跟奶奶兩個人,小學時代的六年裡,每一天過得如此地奢侈而又理所當然,一天天不經意地溜走。
讀初中,變成了兩周才能一回家,到了高中,就變成一個月一次,大學變成了半年,到了現在,一年也只剩下了春節——就像是眨眼即逝的片刻。
回家,像是最終變成了一年一次的旅行。
以前不覺察這種變化有什麼異樣,享受著自己的世界一點點地擴張,我從地球的這一邊把自己的足跡留在了地球的對面。
但是父母長輩的世界不變了,他們的世界只有那麼大了。跟著歲月碾壓而來的,只有老年,疾病,每一天都在失去,生活在剝奪著他們。
自己離開後的院子的空曠,只有奶奶跟一隻貓的日常的落寞,對於一個老人來說,每一天的時間究竟有多漫長。
想想覺得心酸。總覺得有著難以彌補的虧欠。
年少時的家是嚮往自由時的負擔,是永遠沒有辦法理解自己的父母,是家裡平凡的日常比不上外邊的精彩。
等到了長大了一天,才知道家是在大社會混亂裡的牽掛,是能讓自己徹底放鬆的空間,是遊走在光怪陸離誘惑之間時,不讓自己迷失方向的指南。
Part 3
但是殘酷之處就在於,年紀越是增長,生活中無可奈何的地方也日積月累地多了起來。
無可奈何是看著父母的滄桑無能為力有時候一個電話也是奢侈,無能為力是自己在職場上說一不二卻沒有辦法在春節的時候兌現回家看看的諾言。
身世浮沉雨打萍——在城市裡的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如此的渺小,浮擺不定的我們沒有根。我們擁有多麼絢麗的白天,只有自己知道熬過多麼深的黑夜。
我們都是咬著牙才能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以前以為“心之所屬的地方,才是歸宿”,稍微有了一點點年紀,才覺恍然,嚮往永遠是嚮往,歸宿就是歸宿。
君問歸期未有期——春運作為“人類一年一度的大規模遷徙”,我們每個人都投入其中——永遠買不到票的12306,一直都在晚點的班機——我們每個人都在抱怨,又義無反顧地走在歸來的路上。
我們在家裡肆意地放鬆著,在父母的視線中又回到了童年,有著最適合自己胃口的飯菜,回到最能讓自己輕鬆的房間,睡最安穩的睡眠,並且在幾天過後開始對父母催婚以及其他的瞎操心裡變得不耐煩。
我們終於又見到了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們,在從小到大的回憶裡笑的肚子疼,看著彼此找到伴侶有了孕育新的生命;也在可能變味的同學會上看到歲月帶來的變化,春風得意或者泯然眾人,像是一場人生的戲劇。
在人間,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而鮮活的生命,不是每日為了柴米油鹽生存忙碌的上班族,我們終將在一開始就進入倒計時的春節假期裡認識到回家的意義:
我們在這樣瑣碎的日常裡逐漸認識到生活的本真,我們最終能在父母的身影上看到了平凡的偉大,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再在新的一年裡踏上征程,砥礪前行。
我們學會珍惜,坦然長大,諒解了時光。
回家,不是一年一次的旅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