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9-30
- 最後登錄
- 2025-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4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254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第六講 智慧為化愚的根本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修學菩薩道、辦了生脫死事業的大人,第五應該覺悟的是由於愚癡才流浪於生死的。對治愚癡,必須要增長智慧,這裏,要講到佛教對於知識的看法。
佛教不是不重理論的宗教,佛教是知識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會上,一般人認為學問技能是為了適應生存所需,但有學問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就是通達世間的科學、哲學、文學,對於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而不能徹底的明白。
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才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像科學,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在危害人類。翻天覆地,掀起戰爭殘殺的,很多都是知識份子。臺灣大學農學院教授陳華洲供給黃學文有毒農藥巴拉松而殺死僑商姚家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這不是知識造惡嗎?佛教是講知識的,但佛教的知識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佛教的知識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不像世間知識從外在的現象上去瞭解。
從佛法看,不能了生死就是愚癡。
愚癡,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我們從愚癡的「癡」字可以看得出,「癡」這個字,本來是知識的知字,在知字上面有病字頭,所謂知識有了毛病就是愚癡了。
愚癡,心性暗昧,沒有通達事理的智慧,就是「無明」之謂。因為愚癡,所以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受著無窮的痛苦。不能解脫,不能認識自己,就是由於愚癡。
愚癡,有見解上的愚癡,有思想上的愚癡。見解上的愚癡就是身見、邊見、邪見、戒禁取見、見取見。思想上的愚癡,就是前文所講過的根本煩惱:貪欲、瞋恚、愚癡、憍慢、疑惑。
先解說眾生見解上的愚癡:
人總是愛執五蘊自身為我,身外之物執為我所有,不知我身為四大五蘊假因緣和合而有,身外之物亦為幻境,無常而不能久住。身與物明明是因緣和合的假有,眾生以假為真、執空為有、執身為我,是為「身見」。
有些眾生以為人死之後,一切就歸於沒有,所謂人死如燈滅,或是執說人死之後仍是為人,豬馬牛羊死後仍為豬馬牛羊,這種執斷執常的見解,叫做「邊見」。
還有一類眾生,覺得日月星辰的運轉,風雨雷電的應時,一定是由萬能的上帝在控制,信上帝萬能,謗無因果,不瞭解諸法緣起,這就是「邪見」。
更有一類眾生,執取非理的戒條,以為是升天受樂之法,如一些外道修學無益的苦行,或如民間的殺生祭祀拜拜,就是「戒禁取見」。
執著前四見一種或多種,不知迷妄,以為是究竟之理,這就是「見取見」。
次解說眾生思想上的愚癡:
見到自己喜愛的就起貪著,貪愛不捨又生慳吝,因為心中有我貪我愛,故形成自私,就是「貪欲」。
見所違忤便生恚怒,凡事不能忍耐,和人爭吵鬥毆,陰謀毒害,怨天尤人等,就是「瞋恚」。
愚昧而無智慧,任意縱情追逐物欲,聞善生厭,見惡樂為,例如:勸他信佛,他就說你迷信;請他喝酒打牌,他就說你夠朋友有交情,像這樣愚妄顛倒,就叫做「愚癡」。
覺得自己勝過別人,恃己淩他,有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均為「憍慢」。
對於事理猶豫不決,對於真理不起正信,以凡情測量聖智,皆是「疑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