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35歲,算老嗎?
我國歷代人的平均壽命:夏、商時期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民國時期約為35歲。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35歲,按上面的說法,已經是不折不扣的老人了。
但就是最近,她零基礎學了一個月德語,領到了A1考試證書,滿分100拿了考區第一。
她甚至發現,35歲學一門語言,年齡是最大的優勢。
人到三十,常常覺得做什麼都晚了。但身邊總有那麼些個不服輸的人,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做什麼都不晚。
本文由LinkedIn領英原創,作者田園,曾任職Kindle中國資深市場經理。
按今年大熱的日本電影《墊底辣妹》原著的名字:《年級倒數第1的辣妹1年內偏差值提升40以上並考入慶應大學的故事》,我應該寫《已經十幾年沒有進過學校的中年婦女1個多月零基礎學習德語並考到100分的故事》。
出於和家人團聚需要要出國,必須拿下德語A1的語言證書。
於是,今年3月16號,我辭去工作,背上書包邁出一切從頭再來的第一步:進語言班學習德語。
剛走進教室,只看見幾位和自己一茬的30多歲中年人,格外顯眼地散在一群20歲剛出頭的稚嫩面孔裡面。
“都這麼大年齡了,學得進去麼”
“你看大哥也挺不容易,下課還家裡一堆事兒”
“還好沒跟那幾個大姐坐一桌,能考過麼”
“他們就是考60分拿證就行,我們要申請學校要成績好點的”
……
那瞬間內心感受到了1萬點暴擊。
小同學們10多歲的年齡差,就是體力和精力上的旺盛碾壓,連續上學狀態的高保持度和沒有其他瑣事干擾的心無旁騖。
更何況,德語這門語言,講究個一二三四格,什麼都分中性陰性陽性,對我們來說絕對是個大寫的懵,一門哭著入門的語言。 (至於是不是能笑著出來,看個人修煉咯。)
這些困難在和我同齡的朋友聊天的時候,也會被反復提起。 很多懷疑都圍繞著年齡展開——
30歲之後學新語言會特別困難吧? 是不是記不住單詞?是不是張不開口?你哪來那麼多時間?等等等等。
從小到大,父母、親戚和輿論反復地向我們說教:很多事情過了30就來不及了;這個年紀了該幹嘛幹嘛,no zuo no die。
但這一個多月的經歷,不止讓我對人生有了不同的感悟,更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我想,以後我可能會更“作”。
而這次經歷將會成為我人生中最重大的轉捩點之一,緊緊銘刻於心。
1
用前30年的經驗
分拆30歲後要學習的事情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調整好心態 (真的,在你做任何事以前!)。
這並不是喝雞湯可以解決的,而需要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理解和控制這件事。
比如我把這6周的學習和考試,當成了一個KPI是100分的Marketing campaign,從樹立目標,分析專案到按期執行,都和我做過的無數次launch campaign一樣,這讓我一下子回到了熟悉的工作狀態。
這種熟悉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對學習新東西的懼怕。
所以30多歲才起步學習的新東西,可以用你在過去30多年爛熟於心的經驗去理解,分拆和組裝。
一旦找到與過去經驗有關的熟悉感,心態會被調整好很多。
2
我為什麼非要考100分?
因為分析後發現有可行性
既然是當作一個Marketing campaign來做,就需要推演可行性並設定和執行相關計畫。
我上網搜了下之前考過的人的成績和經驗,網上曬出的成績基本上分值在80-90這個段,個別有95-98分的。
再仔細研究後,我發現主觀題(寫作和口語)都有單項考滿分的人。
換句話說,我有考滿分的可能性。
在調研和確定了目標的可行性後,我就開始在每天的學習和複習外,加入考試複習模組。這部分很應試,完全按照考試規則分別對聽力、閱讀、寫作和口語進行練習。
問了一圈班上的小同學們,都表示考試沒有具體的目標,過了就行。
反觀班裡有位大哥,學習很一般,可從第一天開始就通過上網,問老師以及問之前有經驗的同學,積極收集包括考試流程以及考試分值計算等相關資訊,按照自己的水準制訂過關計畫。
最終,大哥在考試中以高過及格線1分的成績拿到了證書,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我和大哥雖然考試成績不同,但都算實現了目標。比起小同學們,我們更實際也更理性,將目標分解得更清晰,也更知道如何取得期望的結果。
3
體力和精力下滑是最大挑戰
提高時間利用率是最大優勢
年齡帶來的最大挑戰是體力和精力的下滑,尤其是對學習語言這樣需要大量時間投入才能get的技能,比起20歲剛出頭的的同學們,我的確既沒辦法熬夜,也沒辦法睡個一整天就滿血復活。
更何況,對我們這個年齡來說,還有其他家裡的事情要佔用時間。
同班大哥有兩個孩子要回家照看,每天晚上9點之後才能開始學習。
我雖然還沒有小孩,但有Freelancer的工作,還有一個小的茶葉生意要照看,可利用的時間相當有限。
但是在長年的工作中,我也更明白如何合理分配時間,如何恢復精力以及讓單位時間產出效率更高。
首先做的就是規律化每天的日程。
我家住東三環,學校在中關村,上課時間是除周日外,每天上午8:30到中午12:30。
我開始固化自己的日程:
每天早上5:30起床,6:00出門避開早高峰,花50分鐘到學校對面的麥當勞。在麥當勞吃完早飯後,複習頭天課程1小時。上課結束到家簡單吃飯,睡2個小時,5:30起床,吃完晚飯複習當天學習內容到晚上10:30。
規律化生活給自己整塊的時間學習,將大腦調整為在什麼時間進入什麼狀態,是省時間最好的方法。
其次就是安排好每個時間段。
上下課的路上差不多快2個小時,我用來聽聽力材料,反反復複聽,這樣基本上其他時間可以不用再練聽力。
而下午的複習時間,手機關機,網路斷掉,做到無干擾專心複習。
最後一點,也很重要的一點,是該休息就休息。
每天下午我一定會睡覺,休息時間一定不學習;在整個學習期間,我還看完了丹. 布朗的6本合集,因為我知道,閱讀這類小說是休息我大腦最好的方法。
同班的大眼睛維族小姑娘,上課時候總是說困,大杯咖啡是每天的標配,下午或者週末又捨不得睡覺要出去轉轉。
還有一個小男生,總是惦記著上網玩遊戲,到了晚上複習又很累,這些不健康的安排導致單位時間的效率下降,不是年輕10歲可以彌補的。
4
戰勝負面情緒和壓力
成果是最好的報答
在這樣一個變態的學習過程當中,班上的小同學們在各個階段都出現了厭學和放棄治療的症狀。
我也有過無數次想摔書的衝動——德語的變態,誰學誰知道。
20個字母那麼長的單詞,完全摸不著頭腦的一二三四格, 完全沒規律的名詞中陰陽性還有各種變格,一變全句子哪兒哪兒都跟著變了也真是夠了。
大文豪馬克吐溫的神吐槽深得我心:
“沒學過德文的人根本無法想像這種語言叫人多麼頭疼。學起來這麼亂麻一團,不成章法,這麼滑不溜溜,無從捉摸的語言肯定找不到第二個了。
因為每個名詞都有性,性的分佈既沒有道理,也沒系統,所以每個名詞的性屬必須死記硬背,根本沒別的辦法。
舉個例子,德文裡一位少女是中性,蘿蔔卻有性別!看看這段德文課本:
“蘿蔔在哪兒?”
“她在廚房裡呢。”
“那位才貌雙全的英國姑娘在哪兒?”
“它到歌劇院去了。”
……
說真的,這個過程中我曾無數次想給腦子裡植入記憶晶片。
這些情緒和壓力全部需要面對,哪怕用最笨的方法堅持,控制好猝不及防的情緒和壓力,是一步一步繼續往目標前行的保證。
考試結束後,我稱了一下草稿紙(正反兩面寫滿),有700多克,一斤多。
▲我用過的稿紙
在著急焦慮和沒有信心的時候,正是這些一筆一劃幫助我一點點找回力量。
事實上,成熟面對情緒和壓力在考場上更為重要。我堅信,所有考到95分以上的人水準沒有本質差別,每多考出一分,都是心理分。
而從70分到90分容易,從90分到100分,每一分都比之前的任何一個20分更難。
複習的最後階段,我覺得自己5個小時的努力,也就是為了多拿1分而已。
家人也一直表示不理解,90分已經很好了,為什麼一定要衝滿分?
我在拿到成績後的感受是最好的解釋。
成績不是目的,但滿分是給自己的一個巨大鼓勵。
在我這個年紀,放棄了安穩的工作和已有的一切,為了家庭,要在陌生的國家從頭開始打拼,這事兒太難了。我需要這個鼓勵,需要一種全力以赴努力後的結果,而這個結果讓我看見,年齡絕不是限制和束縛,更不是藉口。
▲我用便箋貼滿了整整一面牆
用正確的方法,堅持去做就好了。
未來有無數挑戰,可也有無數可能性,不要理會群體偏見,不要負面自我暗示。向前走吧,自會有源源不斷的力量,讓你發現一個又一個新的驚喜。
本文由LinkedIn領英原創,作者田園,曾任職Kindle中國資深市場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