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1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金剛經說什麼-南懷瑾-第二品-003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4 06:29: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善護念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澡,打坐,很平常,決不是幻想,決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的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譬如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有唸佛的,能唸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那裡?就是善護念。大家要特別注意!
  因講到善護念,我們曉得佛經、佛學裡三十七道品菩提道次第,修大徹大悟的方法中,有個四念處,就是念身、念受、念心、念法。念心是四念處裡非常重要的,隨時念這個心,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念身,此身無常。念心,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去追這個念頭,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什麼叫念?一呼一吸之間叫做一念。照佛學的解釋,人的一念就有八萬四千煩惱。煩惱不一定是痛苦,但是心裡很煩。譬如,有人坐在這裡,儘管金剛經拿在手上,也在護念,他護一個什麼念呢?一個煩惱之念,不高興。自己也講不出來為什麼不高興,連自己都不知道,醫生也看不出來,這就是人生的境界,經常都在煩惱之中。

    尋愁覓恨

  煩惱些什麼呢?就是「無故尋愁覓恨」,這是紅樓夢中的詞,描寫一個人的心情。其實每個人都是如此啊!「無故」,沒有原因的,「尋愁覓恨」,心裡講不出來,煩得很。「有時似傻如狂」,這本來是描寫賈寶玉的昏頭昏腦境界,飯吃飽了,看看花,郊遊一番,坐在那裡,沒有事啊!煩,為什麼煩呢?「無故」,沒有理由的,又傻裡瓜嘰的……這就是描寫人生,描寫得也非常恰當。所以紅樓夢的文學價值被推崇得那麼高,是很有道理的。
  西廂記也有對人心理情緒描寫的詞句:「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沒得可怨的了,把東風都要怨一下。噯!東風很討厭,把花都吹下來了,你這風太可恨了。然後寫一篇文章罵風,自己不曉得自己在發瘋。這就是人的境界,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是什麼愁呢?閒來無事在愁。閒愁究竟就有多少?有一萬種,講不出來的閒愁有萬種。結果呢?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沒得可怨的時侯,無語怨東風,連東風都要怨,人情世故的描寫妙到極點。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就是那麼簡單。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照顧這個念頭,我們研究完了金剛經,看到佛說法高明,須菩提問話高明,不像我們有些同學:老師,我打擾你兩分鐘。我說:一定要好幾分鐘,你何必客氣呢?多幾分鐘就多幾分鐘。不老實,說要問問題就好了嘛!然後,他講了老半天,他講的話,我都聽了,主題在那裡,我不知道,說了半天不曉得問什麼,結果弄得我無語怨東風。

    金剛眼和發心

  在須菩提問問題時,事實上答案就出來了,這是本經的精神不同於其他經典的地方。佛抓到這個主題,答案的兩句話也是畫龍點睛。所以禪宗祖師,特別推崇這一本經,因為這一本經的經文精神特別。諸位要成佛,這兩句話已經講完了,問題與答案都在這兩句話中了。「善護念」,「善咐囑」,這兩句話等於許多同學問:老師啊,怎麼做功夫呀?我現在還在練氣功啊,聽呼吸,念佛,你好好教我啊!還有許多人去求法,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求個法來。法可以求來嗎?有法可求嗎?這是個妄想!就是煩惱。法在那裡?法在你心中,就是「善護念」三個字。「善護念」是一切修行的起步,也是一切佛的成功和圓滿。這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金剛經的一隻金剛眼,也就是金剛經的正眼,正法眼藏。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這本經翻譯的很不同,來個「善男子、善女人」,分開得清清楚楚。我們年輕的時侯很調皮,一邊唸一邊看看自己,把「善男子」改成「散男子」,是一邊學佛,又到處玩耍的人,所以我們自稱「散男子」,是心在散亂中的天下散人。
  這裡講「發心」,發就是動機,發什麼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耨多羅」這四個字是梵文,中文勉強譯為「無上」,至高無上。「三」這個音就是正,「藐」是等,平等。菩提是覺悟,連起來就是說要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
  但是文中的「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不能包涵全部的意義;如果就其意義翻譯成禪宗的大徹大悟,還是不能包括完全。「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包括心地法門,明心見性,由世俗超越而達到成佛的境界;在行為上是大慈大悲菩薩心,是菩提心,入世救一切眾生;在理上是大徹大悟,超越形而上的本性之心。所以「三藐三菩提心」意義很多,只能保持這個原文的音,讓後世人自己去解釋了。
  換句話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個普通人發心學佛。佛法與其它的宗教不同,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不像其他宗教,認為有第一因。其他宗教認為,只有「他」可以,我們只有等到「他」來幫忙,然後還都是聽「他」的,除「他」之外,都是不對的。
  佛法既認為一切眾生個個是佛,平等平等,但是,為什麼眾生不能成佛呢?因為他找不到自心,迷失了。如果自己覺悟了,不再迷失,個個自性成佛。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2 09:1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