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學佛群疑-聖嚴法師-02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8-11-30 05:52:4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一定要看破紅塵之後才能學佛嗎?
這是一個似是而非的問題。「紅塵」二字並不是佛學的名詞,實出於中
國文學的辭彙。
它的意思是形容飛揚的塵埃,或是繁華的生活景象。西漢班固的《西
度賦》,有「闐城溢郭,旁流百塵,紅塵四合,煙雲相連。」這是形容西都長
安,人多、事多、錢多,豪華熱鬧。在盧照鄰的詩《長安古意》中,有「弱
柳青槐拂地垂,佳期紅塵暗天起。」宋朝程顥的《秋月》詩中有「隔斷紅塵
三十裡,白雲紅葉兩悠悠。」在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一回中也說「有城回
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可見紅塵二字都是指世俗的、
官場的、富貴人間的繁華景象。「看破紅塵」這句話亦非佛家所用,而是中
國古來的文學家,受到道家自然無為的影響,以及後來隱遁之士厭倦官場虛
幻的富貴生涯,嚮往山林的田園生活,而經常使用的辭彙。所以,看破紅塵
就是從煙雲似地繁華生活隱退到自由、簡樸、自然的林野或山野生活環境中。
佛教在中國常常受到誤會,一般人常把逃避現實,隱遁于山林的風氣和現象,
歸之於佛教的信仰以及學佛的結果。其實佛法中,不講紅塵,也沒有講看破
紅塵,只有講到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的色、聲、香、味、觸、
法等六塵。六塵是外境,六根是內境,必須加上眼、耳、鼻、舌、身、意的
六識,才能產生身心現象。心為外境所轉,也就是被六塵所動,就會以六根
造作善惡、好壞等的行為,佛法稱此為造業。其可以造惡業,也可以造善業:
造惡業下墮地獄、餓鬼、畜牲的三惡道;造善業則還生為人,或生天界,享
受人天的福報。但是不論下墮或上升,都是在世間的輪回生死苦海之中。欲
解脫,則必須認識六塵是虛幻的、不實的、多變的。《金剛經》把它形容為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能夠徹悟六塵世界的虛幻不實,當下就是解脫自
在。若身心處於六塵世間,而不為六塵世間所困擾、誘惑,就不會起煩惱,
稱為解脫之人。可見,佛法所謂的六塵,是指身心所處的環境。繁華的富貴
生涯,固然是屬於六塵,隱退的自然生涯,也沒有離開六塵,因此,禪宗有
言「大隱隱於市廛,小隱隱于山林」。這也就是說,心有所執,身有所系,
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都不自在。山野的狂風、暴雨、惡獸、猛禽、毒蟲,
或所謂窮山、惡水、潑婦、刁民,都會引起你的煩惱;如果心無掛礙,處於
皇宮、華廈和居於洞窟、茅舍是一樣的,何必要去分別。通常都說看破紅塵
就是落髮為僧,那可能是指仕途失意、事業失敗、婚姻離散、家庭破碎,已
經沒有東山再起的信心和勇氣,在窮途末路,心灰意冷之餘,就到佛門中找
一條苟安偷生之路,所謂:伴著青磬紅木魚,了此殘生。這景象是非常消極、
悲觀,甚至悲慘的!
佛門中的確有這種人,但這絕對不是進入佛門學佛者的通途和正途。
進入佛門,成為佛教徒,也並不等於出家。佛教徒分為在家與出家兩大類,
出家只是少數,在家才是佛教徒的多數。出家是全部生命的投入,所謂將此
身心施予三寶和施予眾生:施予三寶是為求法;施予眾生是為度眾。施予三
寶乃為弘揚佛法、續佛慧命;施予眾生則可攝化、救濟苦海的眾生。能夠難
舍能舍,難忍能忍,才是出家的正確目的。從難舍能舍而言,是放下名利、
物欲;就難忍能忍而言,是承擔如來的家業和眾生的苦難,故所謂看破紅塵
實與出家的宗旨無關。至於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為
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淨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
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
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於家庭、社會、國家都應
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於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
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為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
是無牽無掛的比丘相,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
意而言,是屬於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
心態,分為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於戀世型的,對於任何事物都放不
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為何來,死向何去?
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捨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為可憐湣者。第二類
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於生命
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
台,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鬱以終。第三
類,是屬於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詭,以悲
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眾生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水,乃至於赴湯
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稱為賢者和聖人的型范。以佛教的觀點看,
第一類人是凡夫根性;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性;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性。
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
現象,為人們減少煩惱,為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性,則至少不會
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為
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性者,則能由於
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
道,佛化人間,成就佛國淨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眾生。他們不會因
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於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
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
念了不相關。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8 22:3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