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很多時候,一句順其自然,我們就覺得心安理得了。但是,國館君人為,真正的順其自然並不是不用努力去奮鬥和爭取,而是努力之後對最終得失不必過分計較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李斯出生在楚國的上蔡,本來只不過是一個小吏。他常常看到署衙的茅廁裡有老鼠,靠汙穢之物充饑,瘦骨嶙峋,骯髒不堪。當有人或狗靠近的時候,它們就倉皇逃竄。
有一天,李斯到了倉庫裡,發現倉庫裡也有老鼠。它們吃的是囤積的糧食,體肥毛亮。住在房梁之間,見人來了,不僅不用驚慌逃走,還伸頭探望,悠然而自在。
李斯為此受到巨大的刺激,不禁感歎:人也是這樣,富貴貧賤,都是由自己所在的環境所決定的。
於是,李斯從師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之後,他發現東方各諸侯國都羸弱不堪,不足一展抱負,所以決定西游秦國。
臨行之前,他對自己的老師荀子說:
“現在正是博得榮華富貴的大好時機。但是,越是卑賤的人,心裡總是想著安於現狀、無所作為,以致於失去良機,這樣太迂腐愚蠢了。他們就像禽獸一樣,只知道看見肉就吃,徒有人的外表而已。
“一個人最大的恥辱就是低賤而窮困。長久地處在低賤的地位和窮困的境遇,卻還憤世嫉俗,以不追求功名利祿、有所不為為藉口,真實愚蠢至極。”
李斯遂到秦國,為秦朝統一六國立下不朽功勳,封侯拜相。
(二)
莊子要思想有思想,要才學有才學,各國君王都想將其收歸朝堂之下,為己所用。
楚威王派使者攜帶重金厚禮去請他做國相。結果莊子對楚威王的使者說:
“千金,好多的錢啊;卿相,好尊貴的位子啊!但是你見過祭祀用的牛嗎?用幾年的時間好好餵養它,給它吃最好的,還披上華麗的錦繡,但是到了它被殺當祭品的時候,它想做一頭小豬都辦不到了。
“你讓我去做國相,那不是侮辱我嗎?我寧願做一隻在泥塘裡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願意去受國君的束縛。我一輩子都不會做官的,我要自由快樂地生活。”
(三)
和莊子相似的還有魏晉時期“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
只不過和莊子相比,陶淵明則顯得有些矛盾和遊離。在前二十年中,他一方面希望在仕途一展抱負,一方面又對官場的習氣深惡痛絕。因此,總是在入仕和歸隱兩種模式中頻繁切換。
直到有一天,陶淵明在彭澤縣令上,無法忍受前來巡查工作的都郵的一副醜惡嘴臉,憤而掛冠而去,並留下“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壯語。
陶淵明深以為:“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從此歸隱山林,“種豆南山下”,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逍遙生活。
(四)
世事多艱,所以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叫順其自然。似乎這句話能包治百病,無論是安慰別人,還是安慰自己,大多數時候都能用得上。
而且,這句簡單的話還似乎包含了無窮的智慧。用它來安慰別人,我們就是一副高深莫測的人生導師模樣;用它來安慰自己,我們就是悟透了人生的智者形象。
這句話還像是鴉片,很多時候,我們需要靠著它來麻痹自己的心靈,靈魂才得以安寧。
但是,看透的人生,真的好嗎?順其自然真的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嗎?
如果李斯看透人生,他看到茅廁和倉庫老鼠的不同境遇,就不會生出那麼多感慨,而是告訴自己要順其自然,隨意而安罷了,更不會去學什麼帝王之術,最後還封侯拜相。
那麼他的一生,將是他臨死之前所感歎的一般,最快活的也將是在上蔡這個地方縱獵狗,逐狡兔而已,哪裡有攪動天下風雲的機會!歷史上也不會留下他的名字。
說到順其自然,悟透人生,我們總是會想到老莊、陶淵明之流。但是,類似莊子、陶淵明的人,他們真的是看透了人生嗎?真的是順其自然嗎?
不,他們是最沒看透人生,離自然最遠的人。
莊子生活在戰國,陶淵明生活在魏晉,那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亂世,正是各逞其能,攪弄風雲的時代。
什麼是自然?時也,勢也,人性也。順勢而為,就是最大的順其自然。
在戰國、魏晉這種時代,最大的順其自然,就是憑藉一身才學站在風口浪尖縱橫捭闔,一展抱負,如李斯。他們和那個時代是那麼相得益彰。
而像莊子、陶淵明,一身才學,天下無雙。他們固然是獨樹一幟,固然是瀟灑而有個性,但是他們和那個時代是如此格格不入。
他們對自己心中的那個自己始終耿耿於懷,執著而近似於癲狂。所以,他們逃離、遁隱。他們是在自己那個時代,最沒看透,最沒順其自然的人。
當然,我沒有批評說莊子、陶淵明的選擇不對的意思。他們在那個動盪的時代,能夠守得內心一方淨土,是值得尊敬和敬佩的,是人類精神上的財富。但是,如果我們說,這種狀態就是順其自然,就有失偏頗了。
真正燦爛的人生,是需要不斷強烈的衝動的。比如李斯看到兩種老鼠時內心所受到的巨大衝擊,那就像是人生的一個閥門,能夠催動我們不斷進取。
如果說我們都抱著一種所謂順其自然的心態,那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社會將是一潭死水,毫無生命與活力。我們將看不到那麼精彩的歷史變幻,人類也無法到達今天的文明。
正是總有那麼些不安分的人,不忍拒絕內心的強烈衝動,才催生了人類的文明之花,一路綻放。
順其自然和兩手一攤什麼事都不做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狀態,那只不過是我們不思進取、犯懶的一種高尚藉口罷了。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真正的順其自然,是我們在不懈努力之後,對得失不過分斤斤計較的一種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