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文 | 小魚大醬
單身獨居萌妹紙:壹讀君,自從一個人搬出來住,我每天出門檢查至少10次門鎖了沒,你看我是不是有強迫症啊?
壹讀君:萌妹紙,放過強迫症吧,它比你想像中的嚴重多了。
一天到晚總是洗手?
用完煤氣爐反復檢查開關?
每天出門後折返檢查門鎖了沒?
上班時腦子裡一遍又一遍地回憶是否喂了貓?
玩俄羅斯方塊為了想要讓顏色相同的湊一組然後寧可輸掉?
相信不少壹堆飯或多或少有過這樣的“症狀”,但,有這些行為,就說明你有強迫症嗎?其實不然。壹讀君今天就來聊聊強迫症,一種被嚴重誤解了的焦慮症。
我們是怎麼認識“強迫症”的?
前面提到的這些“症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聽到的關於強迫症的說法。
用新聞監測指數工具搜索“強迫症”,你會發現最近最熱的關於“強迫症”的話題,集中在霍建華即將上映的電影《捉迷藏》和港劇《瑪嘉烈與大衛﹒綠豆》。前者是因為霍建華飾演了一名強迫症患者,後者則是因為畫面構圖講究而被冠以“畫面強迫症”的說法。儘管霍建華的確飾演一名強迫症患者,但新聞標題多數將“強迫症”和“潔癖嚴重”劃等號。
在《大西洋月刊》的報導《強迫症不是一種怪癖》中,提到了現在媒體中是如何濫用“強迫症”的,比如Buzzfeed經常發佈這樣子的文章,“19種會讓你變成強迫症的事情”、“33種讓你變得像強迫症一樣(愛清潔)的小技巧”。而當我們在社交媒體上輸入“#強迫症”,你也會發現滿屏都是自認為自己是強迫症的“患者”,他們反復用這個詞語來為自己的行為做標籤,又或者是充斥著以“強迫症”為噱頭的標題黨。
這篇文章的作者認為,“強迫症”這個詞語現在已經變得口語化,也因為被反復濫用而產生了更多的誤解…真正的強迫症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強迫症究竟是怎樣一種疾病?
根據第五版《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定義,認知裡只有“反復洗手”“來回鎖門”的吃瓜群眾首先被啪啪啪打臉。
強迫症是一種焦慮症,症狀或者是強迫思維,或者是強迫行為(或兩者均有)。
強迫思維,是指他們在某一時間所體驗過的思想、衝動意念、或者想像,會反復或持久地不合適地闖入頭腦,以致於引起顯著的焦慮痛苦和煩惱。
這些想法和衝動,並不止洗手和關門,就比如說有一種強迫症是深切地擔心自己是同性戀。他們老覺得自己不對勁,會強迫性地反復提醒自己不是同性戀,通過一些內心的儀式來反復確認這件事情,包括想像同性戀的行為,觀看同性戀的影像,來判斷自己會不會被激起欲望。
這些想法和衝動,也不單純只是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過分擔心,像是洗手或關門窗。還可能是拔毛症之拔除毛髮;軀體變形症之考慮到自己的外貌;性變態之沉湎於性衝動欲望或性幻想…
而所謂產生了明顯的痛苦煩惱,不是你所想像的是多次反復進行同一個行為而已,它是持久出現的,會嚴重干擾了正常的日常活動或社交關係。
就比如你一天多次洗手並不會怎麼樣,可能還會有老師同學同事誇你愛衛生。但對於真的有強迫症的人來說,他們是會一直洗手,就算洗到皮都掉了見血見筋了還會一直洗下去的。
強迫動作,是指為了被迫作為強迫思維的反應或者按照應該僵硬執行的規矩而不得不進行的反復行為(如洗手,排序)或精神活動(如祈禱,數數)。而這些行動的目的在於預防或者減少痛苦煩惱或者為了預防某些可怕的事情或情景而進行的。
也就是說,在強迫症患者的世界裡,強迫行為並不是最終的結果,而是一種手段,用來減輕他不從事這種行為所產生的壓力。就比如說,一個反復不停疊被子的人不是為了疊被子而疊被子,而是因為覺得疊得不完美而要一直疊被子直到覺得它很完美為止,雖然…好像對他來說,也沒有這一刻。
強迫症被過分輕視和淺薄化了
而真正需要讓吃瓜群眾警惕的,還不止對強迫症病症的誤解,還有對其嚴重性的輕視。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提到,超過30%的強迫症患者是一生都伴隨著這個障礙的。有接近一半的強迫症患者有過自殺的念頭;有1/4的強迫症患者曾經試過自殺。而很多的強迫行為是會對自己產生傷害的(就比如拔頭髮)。
在Rachelle Pavelko和Jessica Gall Myrick的研究中,他們認為,社交媒體對“強迫症”的誤解和濫用讓強迫症這種疾病遭受了三種不同維度的輕視 。
• 過度簡單化
心理學有一個術語叫“灰姑娘效應”,指的是繼子繼女受到其繼父母虐打、性虐待、忽視、謀殺和其他虐待的比率,明顯高於那些受親生父母撫養的孩子這一現象。
為什麼我們更關注這些現象?因為比起骨折或者其他物理病症能夠直接被觀察和理解,許多精神疾病,像強迫症,是更難理解和難以被觀察到的。
儲藏障礙也是一種強迫症
具有這種行為的人獲取並保存了大量的東西
而這些東西看起來並沒有什麼用處或者價值
而過分地強調表面上看得到的“強迫行為”,則讓很多人忽視了強迫症的病因病症和治療方式等相關的資訊,對這個疾病的理解也就愈發的簡單和單一。
• 對強迫症嚴重性的懷疑
正因為對強迫症的理解過度簡單化,人們也就自然而然地低估了強迫症的嚴重性。
相較于生理疾病,心理疾病就是一直處於缺少關注的狀態。而我們對強迫症的關注點如果一直放在像“反復洗手”、“顏色排列整齊”這些強迫行為之上的話,就會讓其它像強迫思維和焦慮障礙的問題被忽視。
• 嘲笑
關於強迫症的畫像,壹讀君能想到的正面的形象就是AETV 09年播放的紀錄片《Obsessed》,它刻畫了真實生活中人們是如何通過治療和強迫症作鬥爭的。
除此以外,很多關於強迫症的描述,是那些讓人可以嘲笑的段子和笑話。而那些在社交媒體上自我標籤,自嘲為“強迫症”的人們,很多時候可能意味著他們對於強迫症患者是有一種優越感的,而他們自嘲的行為,卻可能會在有意或無意中傷害了那些真正有強迫症的人。
儘管如此,社交媒體的發展,讓強迫症的確比以前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認識”。雖然有很多的誤解和戲謔,但當我們真正開始關注這個疾病和這個群體的時候,要怎麼正確地認識它,看起來還需要更長的路。
下次,別再為你頻繁刷微博,刷微信找個“強迫症”的藉口了,你只是缺少自製力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