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上中學時,每次考試前十名都會上臺接受表揚,A君用功刻苦讀書,經常拿第一名,而我總是拿第十名,對此我總是不以為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反正都要上臺。
A君和我都喜歡觀星,A君學得很認真,課外還參加競賽,但我看書只是記住了個大概,在小夥伴面前賣弄一下就很滿足:雖然沒有好友厲害,但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嘛。
後來我才知道,A君已經到美國攻讀天體物理學博士,還有機會到NASA實習,而我,同樣喜歡天文,卻只能成為在朋友圈偶爾轉發一下科普小文章的“偽民科”。
我以為,在浩瀚的星空下,我跟A君一樣的渺小,後來才知道,他已經慢慢變得高大,而我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依然還是很渺小。
本文由LinkedIn原創,作者Lee。
1
自我安慰的背後
是難以言說的自卑
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說難聽點其實就是:羡慕比我自己好的,瞧不起不如自己的。
再說難聽點,其實就是兩個字:自卑。
因為自卑,所以淡化自己與強者的距離,卻又從弱者身上找安慰。
於是,很多人以為自己是“比上不足”,事實上,卻是“比上很遠”。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的調查發現,許多國家的人,都大大低估了大公司CEO的收入,澳大利亞人作出的估計值是真實值的78%,美國是82%,英國是23%,南非是5%。
心裡想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重點大多都在後半句,羡慕別人,卻沒有破釜沉舟的勇氣,需要“比下有餘”來給自己找臺階:儘管我不是最好的,但我也不壞。
這種虛假的滿足會讓人局限在自己身邊的小圈子裡。看著自己位居小圈子的中游,洋洋得意。
但其實,社會也是有其進化論的。只有在現有的圈子裡爬到頂峰的人,才有可能進入更大更好的圈子。你所敬仰的“大神”,在另一個圈子裡,可能也不過是名不見經傳的“小透明”而已。
只是以你所在的高度,根本就接觸不到那個圈子罷了。
2
甘於平庸的人
沒有“謙虛”的資本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之所以如此普遍,還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裡存在另一種心態:槍打出頭鳥。
於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就成了一種謙虛,一種不對他人構成威脅的處世態度。
但謙虛,往往是強者的特權,平庸者的謙虛,得到的通常不是喝彩,而是忽視。
雄鷹飛於蒼穹,縱有三兩隻沒能躲過暗箭而受傷墜地,也是人人關注的大新聞;
而弱雞遍地走,低眉順目,即便任人宰割,也連小道消息都不會報導。
競爭激烈的社會裡,不被重視,往往意味著被默默淘汰。
害怕“槍打出頭鳥”的人,遲早會意識到,不出頭並不意味著更安全,但會意味著打擊來臨之時,你卻毫無抗拒之力。
3
知足常樂
不過是失敗的藉口
社區有一位普通的退休老大爺,總說自己“知足常樂”,但他有一個口頭禪是“如果/要不是……我也……”,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對話場景中:
“如果我有老李那麼好的運氣考上大學,我也能拿高退休金”
“要不是我家窮,我也會像阿張一樣找個那麼好的老婆”。
聽到老大爺的這些固定句式,我忽然明白了,其實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人並非真的知足,他們只不過是將自己的失敗與別人的成功都歸結於外部因素。
這些人認為,自己不及別人的地方皆是源於運氣,只能用“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掩蓋自己的野心與失落。
他們似乎不明白,知足,應該是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而不是滿足于現有位置。
我不否認人各有志,但各個領域內的高下之分也是客觀存在的。不該把“淡泊名利”當做掩蓋自己的問題。
優秀的人,通常是一群樂於攀比能力的人。覺得“攀比”累,可能只是因為“比不贏”。
在真正的進步者眼中,他們只是朝著目標前進,還沒有時間考慮累不累。
4
拼不過天資
只能拼盡全力
遠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最關鍵的,是要學會捨棄。
在每個領域處於上風,“財”藝相貌遍地開花,那多是瑪麗蘇的情節。
但即便你資質平庸,做到某個領域內的頂尖還是有可能的。
尼采的一篇文章《我為什麼那麼聰明》裡有這麼一句話:我之所以那麼聰明,是因為我從來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
專注于一個領域,必然是需要投放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的。這意味著你要放棄不必要的娛樂、社交等等等等。
知乎網友Blue Sun分享了前曼聯隊長加里•內維爾的故事:
加里•內維爾16歲進入曼聯青訓營,跟他同期的有極具天賦的隊友:擅長傳球的貝克漢姆;擅長突破的吉格斯。他知道自己沒有天賦,所以當貝克漢姆出席商業活動的時候,他在訓練,當吉格斯參加派對的時候,他在訓練,整整二十年,直到退役。
他最終霸佔了曼聯右後衛的位置十多年,並且成為了隊長。
他說:“很殘酷吧,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犧牲掉除了足球以外的一切生活,但你要進步成為你的位置上的第一,而你的天賦又不足以讓你贏得毫無懸念的話,你就是需要做到這個地步。”
人們之所以甘於平庸,原因歸結起來多是一句話: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會很舒服”。
是的,努力接近領域內最高的標準,本來就是一個痛苦且漫長的過程。量變會產生質變,爭取十次,都失敗,你可能就會放棄,但是如果第十一次成功了,嘗到成功的甜頭,會讓你以後想繼續試試看。
失敗不會毀掉一個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平庸才是毀掉一個人真正的原因。如果第十一次還是不成功,希望自己還有勇氣嘗試第十二次、十三次……做到“比上更近,比己有餘”。
與你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