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1-14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99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95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何謂道教皈依三寶
皈依三寶經文是出自《全真早晚功課經》中早課的「三皈依」。志心皈命禮: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志心皈命禮: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志心皈命禮: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這「三皈依」或稱「三皈依戒,」也叫「皈依三寶。」是道教徒必誦的經文,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皈依,即歸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迴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皈依三寶」即是對「三寶的」至誠的皈投和信賴而矢志不渝的叫皈依三寶。
一、何謂三寶?
三寶即道寶、經寶、師寶,全稱就是太上無極大道、三十六部尊經、玄中大法師。這就是道教信仰的三寶:道、經、師。《道德經》第六十二章上說:「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以保」。仙經云:「黃金雖貴,不保汝命,經卷雖微,生死同果。」又《道德經》第二十七章上說:「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道、經、師」對我們的極其重要和寶貴,所以把「道經師」稱為三寶。
1、道寶
太上無極大道。《清靜經》上說:「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我們自然界的天地生成,日月的運行,萬物的生長都是由無形、無情、無 名的大道運化而成的。所以道就是宇宙的本源,在道之前沒有任何的主宰和宗祖。同時道也是自然的規律,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必需按照道的法則行事。道雖然無形, 無情、無名,但道的神功妙用卻是「用之不可既」。宇宙萬物不能離開道,合道則存,失道則亡。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上說:「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 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 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為貞,而貴高將恐蹶。」這段經文告訴我們:天得到道之後,便會清明;地得到道之後,便會安寧。神明得到道之後,便會靈感神通;山谷 得到道之後,便會充盈;萬物得到道之後,便會生化不息;侯王得到道之後,便天下太平。反之,天如若沒有得到道而清明,恐怕就要開裂;地如若沒有得到道而安 寧,恐怕就要陷蹋;神明如若沒有得到道而靈感神通,恐怕就要失去神的神功妙力;山谷如若沒有得到道而盈滿,恐怕就要枯竭;萬物如若沒有得到道而生化,恐怕 就要滅絕;侯王如若沒有得到道而天下太平,恐怕就要傾覆。
宇宙間的萬事萬物不論是天、地、神、谷、萬物、侯王,都來源於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會再存 在。道寶另一體現是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為道寶。因為「三清道祖」是無上大道的化身。關於天地的開闢者及萬物的創造者,道經中有說 為「太上老君」,有說為「元始天尊」。《九天生神章經》說:「三號雖殊,本同一也」,都是道的化身。《老子想爾注》云:「一散則為炁,聚形為太上老君。」道就是太上老君,大道生成宇宙及萬事萬物,太上老君是創世主,這也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前面已經說過「三清道祖」是道寶。道教最初是不供奉神像的,僅有神位或壁畫。《老子想爾注》云:「道至尊,微而隱無狀形像也,但可以從其誡,不可見知也。」道教供奉神像大約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代。《隋書經籍志》云: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於 代都東南起壇宇,……刻天尊及諸仙像而供養焉」。從以上二條資料可以看出,道教最初不供神像是因為道本虛無,沒有形象。供神像的目的是為了垂像設教,所以 才有了三清道祖和諸仙大道尊像。三寶中把三清道祖和諸仙大道尊像奉為道寶。大道尊像在造好以後,要通過虔誠的啟請請大道分靈降注在尊像上,以達到「形神俱 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禮拜的還是無形無象的「道」。因為三清道祖和諸仙大道尊像都是為了表法的緣故,是為了垂像設教的方便。如北京白雲觀三 清大殿所供奉的三清聖像的形象是為了體現道教的宇宙生成的大道演化教義。元始天尊手執黍米寶珠,象徵天地未形,萬物未生,清濁未判,陰陽未分,混沌為一狀 態。靈寶天尊手執兩儀圖,象徵元氣運化,陰陽初判的宇宙狀態。道德天尊手執太極神扇,象徵萬物化生,文明滋長的宇宙狀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上說:「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無上大道化生宇宙的混沌元炁,由宇宙元氣化生為陰陽二氣,陰陽二炁沖和化為天地人三才,由此化生天下的萬事萬 物。一化為三,三即是一。因此,三清尊神即為「道」的化身,也就是道經所說的「一炁化三清」。
2、經寶
三十六部尊經《道教三洞宗元》說:天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真教主;靈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神寶君說十二部經為洞神教主,故三洞合成三十六部尊經。三寶君在道經中 指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三寶君各為經教之祖師。三寶君傳三洞真經,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洞又總成七部,即洞真、洞玄、洞神、 太玄、太平、太清、正一。後四者為輔經,太玄輔洞真、太平輔洞玄、太清輔洞神,正一總輔通貫。道教統稱之為三洞尊文,七部玄教。三洞尊文,各分十二類。
(一)本文類:道教以先有三清尊神降授道經,而後才有道教之創立,徑是道教的本源,故三洞經文均歸此類。
(二)神符類:「神」授之 符籙,神妙莫測,信如符契,故三洞符籙均歸此類。
(三)玉訣類:「玉」為寶貴之意,「訣為解決疑問」,故對各道經的註解,均稱「玉訣」。
(四)靈圖類:指 靈異的圖形,也是具有神靈的圖形,故凡以圖為中心內容,或以圖為名者,均歸此類。
(五)譜錄類:「譜」是譜系,「錄」是記錄,凡崇奉之高真上聖的功德聖位 和應化事跡,均歸此類。
(六)戒律類:「戒」即勸善止惡的告誡,「律」是必須遵守的條文,凡與戒律有關之經書均歸之。(七)威儀類:「威」是氣象莊嚴, 「儀」是齋儀醮式。
(八)方法類:指設壇祭煉及身內修持各種方法。
(九)眾術: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和一切術數。
(十)記傳類:如十洲記、冥通記、列仙 傳、、神仙傳、各種碑銘、山志均歸之。
(十一)讚頌類:如步虛詞、讚頌靈章、諸真寶誥等讚美歌頌之文均歸之。
(十二)表奏類:凡祈禱時所用表白願望及上奏 天庭之表文均歸之。經寶也可以用另一句話來概括即:三洞四輔十二類。三寶君欲拯濟欲界及未斷生死之人,使之離苦,得無為之樂,因而化身降世,授經立教。《雲笈七籤》卷 六《三洞經教部》中說:「三洞垂法,從仙達聖,品級轉遷之理。謂修學之人,始入仙階,登無累境,故初教名洞神神寶,其次智漸精勝,既進中境,故中教名洞玄 靈寶。既登上境,智用無滯,故上教名洞真天寶也。……三洞之元,本同道炁,道炁惟一,應用分三,皆以誘俗修仙,從凡證道,皆漸差別,故有三名」。這就是 說,三寶君立教,經籍分為三洞,乃是分品級以使修學者循而漸進。 道經總集,通稱《道藏》。「藏」字本義為儲藏東西的地方。《道藏》指稱收集在一起的道教典籍。道經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代,唐開元年間 (713-741年),玄宗詔令天下搜訪道經,經過整理,纂集成藏,名曰《三洞瓊綱》。這就是第一部道藏,史稱《開元道藏》。此後,宋真宗天禧三年 (1019年)編有《大宋天宮寶藏》,徽宗政和年間(1111-1118年)又編有《政和萬壽道藏》。金明昌元年(1190年)修成《大金玄都寶藏》。元 初,全真道士亦編纂了一部《道藏》。以上《道藏》都未能流傳至今。明永樂(1403-1444年)編成,名曰《正統道藏》。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 年),神宗又敕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續編《道藏》,名曰《萬曆續道藏》。1923年10月至1926年4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將明《正統道藏》和 《萬曆續道藏》合在一起,影印出版,社會上始有《道藏》流通。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書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共同出版了影印本明《道藏》。1996年 開始,中國道教協會組織專家學者,對明《道藏》進行校勘、標點、補充,於2004年出版了《中華道藏》(共49冊)。
3、師寶:
玄中大法師。一般指太上老君。「玄中大法師乃元始立教之後,至上皇元年五劫同啟,五行全形,五炁俱備,化生諸真諸仙,應五劫之內化生玄中之精,精中之玄,皆是上皇,故 劫號上皇,五劫之中化生。玄中大法師乃稟五炁之精英與天真皇人,集雲成章,龍胎石景,億萬符書。三部十條悉為正文,玄中大法師方始立教也。」(《上清靈寶 大法》卷十)「天皇時,老君降世號通玄天師,一號玄中大法師。」(《混元聖紀》卷一)「玄中大法師十號:一號無名之君,二號無上玄老,三號太上老君,四號 高上老子,五號天皇大帝,六號玄中法師,七號有古先生,八號金闕帝君,九號虛無真人,十號太上高皇。」(道門經法相承次序》卷下)還有「玄中大法師靜老天尊」之稱。(《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大法》卷四七)。 修道人奉太上老君為道祖,自稱太上弟子,所以師寶也指一切可為人師的有道之士。道經中還有奉元始天尊為道寶,靈寶天尊為經寶,道德天尊(太上老君)為師寶。聖號合稱為「大羅三寶天尊」,或稱「道經師寶天尊。」
從以上經典可以看出,三皈依經文中的三寶,道寶即三清道祖,廣義上說是指三清道祖和一切得道的仙真。經寶即三清道祖金口宣說的一切經典和歷代仙真的心宗妙 法。師寶即太上老君下降為師和一切有道之師。總之,無論是道寶是太上極大道,經寶是三十六部尊經,師寶是玄中大法師,還是奉元始天尊為道寶,靈寶天尊為經 寶,道德天尊為師寶,這兩者都是一體的。道、經、師皆集中於「三清道祖」。如果沒有「三清道祖」,哪來經寶三洞經文。太上老君化身下降,歷劫度人,是師寶 的鼻祖。所以說道無經不傳,經無師不明。
二、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的區別
「三清道祖」和大道尊像、太上一切經典、太上弟子(道士)為住持三寶,也稱常住三寶。這次講的三皈依經文所說的就是「常住三寶」。《雲笈七籤》卷三《道教本始部》中說:「上古無教,教自三皇五帝以來有矣。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義、有授、有傳。言則宣,教則告。因言而悟教明理,理明則忘 言。既有能教、所教,必在能師、所師。」這就是說,立教必有教理教義,必習經誥,必有師授。只要有住持三寶常住世間,道教就存在。自性三寶是吾人本身所具 足的,王常月祖師於《龍門心法》中將其稱為「真三寶」。「真三寶」即吾人的身心意。
何謂皈依「身」?
王常月祖師認為:人體可以眼視耳聽,手動足行,口說舌嘗,「善用者則成仙成佛成聖成賢;不善用者則成魔成怪成鬼成畜生」,因此則要善用吾 身,「收服狂骸,以四大威儀為主,行住坐臥,約束端莊,使耳不聽聲,目不視色,莊嚴妙相,端正慈悲」。如何能做到呢?「唯有一法,能制此身,須是行持戒 律」,「戒律拘制,狂身變為法軀」。
何謂皈依「心」?
王常月祖師認為:人心「險惡異變,不可測度」,貪聲好色,犯法遭殃皆由此心所致。不自皈依此心,「豈能悟透雲機,得明正法」?但如何才能 制此狂心?「須是持戒入定,此心無明火發,烈焰熏燒,非水不能,定則為水,專制狂炎」,「心火正熾,寶水潛降,化烈焰為慧風,變無明為良知,轉聲色為空 虛,改災難為吉祥」。
何謂皈依「意」?
王常月祖師認為:人「意」神通不測,變化多端,倏生倏滅,不可把捉,「奇幻詐偽,千謀萬慮」。善用者「可以成真入聖,治國安民,三綱五 倫,皆從此出,三教九流,俱從此起,忠孝節義,皆從此生,性命輪迴,皆從此定」。不善者「流浪欲河,沉淪苦海」。因而「必須慧光朗照,明了覺悟,一念未動 之前,定水澄清,一念已萌之際,靈光不昧。機由樞轉,星隨斗移。執生死之權,先誠此意;掌輪迴之柄,先誠此意」。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的區別在於:自性三寶是原於自己本身的,不是外求的,用修行以制身、制心、制意。制身則能皈依師寶,制心則能皈依經寶,制意則能皈依道寶。身心意化為三寶真身,依戒定慧法門,行持信心,則定能成道。
三、如何皈依三寶?
道教通常把信仰道教但並未出家修行的的信士稱為居士。真正信仰道教並按照道教傳統的修煉方法修道者,是要行皈依三寶儀式,信士皈依三寶之後,即成為居士, 標誌著學道,修道生活的正式開始。道教將皈依三寶儀式稱作「皈依道場」。沒舉行正式皈依儀式的不能稱為真正性質的居士。皈依三寶,表示信道者加入了道教。 但要明白這只是人通往大道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學道、修道如此才能得道成仙。 王常月祖師《初真戒律》中說:「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門,不問道俗,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三洞戒文,供養大道尊像,表通都天糾察王天君,請祈盟證,受三皈依 戒」。從王常月祖師這段開示可以看出,皈依三寶要舉行皈依儀式,而且儀式是非常莊嚴神聖的宗教活動,通過道場法事將皈依的齋意上奏天庭,與神盟誓。 發心皈依三寶的信士,要到三寶具足(宮觀里有道像、宮觀里有經典,宮觀里有道士,同時也是合法的宗教活動場所)的道場尋找自己的師父,作為自己皈依的師 寶。觀里的方丈、監院當然是首要的人選,因為方丈是「人天教主」,監院是「大眾綱領」。是道士中德高望重的代表,是人天的眼目。當然這也要看個人的緣份, 道教有有弟子求師易,師求弟子難的說法。信徒在選擇自己師父的時候一定要慎重,俗語說:「隨邪總歸上邪道,跟上屍婆跳假神,」一個不明理的師父往往會誤導 自己的弟子。道長也會考驗求師者是否誠心,經過考驗合格者才會收下。當年張子房(漢代張良)三進圯橋之履,神仙黃石公見其誠心乃傳素書,後為王者之師。
鍾 離祖「十試」呂祖,呂祖不迷真性,始得神仙之道。所以今世能成為師徒也是非常希有殊勝的因緣。信士皈依三寶要選黃道良辰,皈依前於大殿首先向上朝禮三拜,然後擎拳長跪度師面前,敬茶三杯,然後向師頂禮三拜,奉上供養金。按派師給取法名,並開示今後修學應注意事項。然後依科進行皈依儀式道場。
皈依儀式如下:
太上玄門皈依科儀
功白:稽首三寶禮,功德福無邊。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步虛:天尊說經教,接引於浮生,勤修學無為,悟真道自成。舉 大羅三寶天尊。弔掛:金鳳銜珠降九天,恩澤聖光遍塵寰。皈依三寶遂稱願,紫府書名垂玉篇。玄功道妙超今古,福及子孫數萬年。遵師重道勤修行,功行圓滿學神仙,香供養道經師寶天尊。功說文:夫此三寶者,乃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柢。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氣含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朕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快,心智耳目開 張,萬物敬畏,六府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神交泰。可以保神,可以守身,可以治國,可以得仙。是故修崇,稱揚寶號。舉 道經師寶天尊。功說文:伏聞,禮敬三寶,供養法師,令人世為君子,賢孝高才,榮貴巍巍,生為人尊,門族昌熾。實乃萬物之福田,三清之良徑。真香才拈,聖號舉揚。舉 三寶演化天尊。功說:道經師者,眾常通也。抑惡舉善,戒人天也。願以此道,教諸天人。此三皈者,謂身有善惡,神有恐怖,命有壽夭,蓋一切眾生之必有也。今以此三悉皈於道 者,謂受行法戒,一則生死常善,不墮惡緣;二則神明強止,不畏邪魔;三則見世長壽,不遭橫夭。以今信士某皈依玄教,乞脫迷津。虔修齋供,稱揚無上至尊寶 號,懇求懺悔,滅罪消愆。仰賴東華教主存案記名,太乙雷聲普化天尊勘功察過,尚某人有退道心。還須天尊施果報之淺深,法眾皈依,稱揚寶號。舉 清靜三寶天尊。提綱:金鼎香浮太素煙,望中隱隱見真仙。靈風登引浮雲篆,萬里祥光透碧天。功起:稽首皈依道,道德闡靈文。一貫傳真理,五篇抉靈根。
謹燒道寶香供養,寶香供養元始尊。稽首皈依經,經法著三乘,浩劫雲成字,太初氣結文,謹燒經寶 香,寶香供養靈寶尊。稽首皈依師,師恩永垂文,玄基開大教,至理剖群凝,謹燒師寶香,寶香供養道德尊,香供養道經師寶天尊。提綱:道香德香師寶香,妙洞真香靈寶章。三炷真香焚爐內,誠心拳拳達上蒼。功起: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三、六)九天。威靈咒:天地開張,九氣分靈。丹書赤文,元始上清。今日上告,萬仙定生。願我得仙,請投玉名。奏簡上宮,列簿青華。早得飛騰,天地同靈。九祖重親,腐骨更榮。魂升南宮,受化仙庭。請以玉鈕,表盟至情。請如所告,金龍驛傳。臣等皈命,與道合真。提綱:恭對道前,請稱職位。功稱職接聖班:一元昭示,元始天尊;二儀初分,靈寶天尊;三才定位,道德天尊。四生慈父,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五方五聖,五老天尊。六律調和,天 皇大帝;七元解厄,斗姥元君。八卦放光,后土皇地祗。九天自然,生神上帝。十方太上,靈寶天尊。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宮九府,應感天尊。四靈四聖,四大 元帥。五方五宿五斗星君。六經天鈸,除災利物天尊。七真演化,蓬萊諸仙。八仙顯化,靈應天尊。九皇九真,上道星尊。十王慈仁,金定玄通天尊。天下名山洞 府,古今得道祖師。神仙兵馬,無鞅數眾。是日雲空過往,糾察真宰,臨庭兵馬,助道神員,法筵有感,合座威靈,悉仗真香,普同供養。功跪說俯文:伏以,祥雲浮頂,寶地蓮開。皈依至誠,表文宣來。臣今奏為某信士皈依玄教,乞脫迷津。是日眾等,登臨寶殿,諷誦仙經,稱揚聖號,虔就早(午、晚)朝拜,進呈皈依疏文一函。恭對敷宣。表白跪宣疏文畢說:向申疏文,宣白雲周。提科:就於壇前,用憑火化。功說:還有寶誥,眾當持誦。眾接:志心皈命禮,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極無上聖,廓落髮光明,寂寂浩無宗,玄范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畢功起:稽首皈依天地前,爐起祥煙。三界十方盡遙觀,萬聖臨軒。天仙地仙,水府三官,四功曹,值府使,奏表傳言,若人,若人皈依天地前,福壽,福壽無邊。退之一旁,信士拈香 、化表。功歸位剎班說:疏文一卷上下封,罡風凜凜透九重。駕起離宮三味火,功曹直奏某某宮。實乃臣等登上寶殿,拜進皈依疏文一函,仰煩值受事功曹,齎捧疏文,上詣某某宮呈進。伏願,疏文上達,恩命下頒,仰憑道力,為上良因,志心稱念,飛雲捧送天尊,不可思議功德。道場結束後,皈依弟子於宮觀各殿堂朝禮各殿聖真。王常月祖師《龍門心法》第一講《皈依三寶》中說:「如今大眾,以此三皈依,視為泛常。早晚向聖像前口誦禮拜而已,並不曾嚼破皈依端的為何而來,所以畢競沉 迷邪法,不免輪迴。如何得明大道,脫生死哉」。前面貧道講了「住持三寶」和「自性三寶」的區別。其實對皈依三寶之士來說這兩者都是很重要的。皈依三寶誠如 王常月祖師所言,不是說念幾句三皈依的經文,磕幾個頭就是皈依三寶了,要自己問自己自己的身、心、意有沒有和三寶相契相合。如果相契相合了自性的三寶和住 持三寶相應了,這時才叫皈依真三寶。如果沒有和自性三寶相合只口誦禮拜往往就落於形式了,如果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皈依三寶又如何出離生死輪迴呢?王常月祖師 唯恐眾生認形式為真常,畫餅充飢,所以在龍門心法中第一講就垂示了皈依真三寶的重要,我等弟子,當體祖師慈悲度人之心。但眾生因緣福德不同,以住持三寶作 為自己皈依的信向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初入三寶之門還是以皈依住持三寶為基礎的,再此基礎上再提升皈依自性之三寶,因為只有皈依了住持三寶了自性三寶才能 顯露出來。這兩者雖次弟有所不同,然實為一體。需知萬法皆從自性中生。道、經、師皆從自性三寶中出來的。
四、皈依三寶之前有哪些要求?
1、親近三寶。
所謂親近三寶就是信士要經常去三寶具足的道觀去參加宮觀里的宗教活動。親近三寶的方式很多,下面舉例說明:(一)、可以在初一、十五、祖師聖誕的吉日或雙修日、自已閒暇之時去宮觀里燒香禮拜,供養諸神。或道眾諷誦早晚功課經隨壇去陪殿。或逢祖師聖誕參加祝壽、慶賀諸道場。如果道觀中有講經法會,應踴躍去參加蒙受法益,使自己成為一名具足正信的信士。(二)、常行供養,以培福田。供養是指信徒到道觀中從人力、物力、財力乃至精神上護法道觀中一切教務和道眾(即觀中所有道長)日常修行。供養分供養常住 (道觀)、供養道眾、供養個人三種。供養常住是指供養以用來修繕宮觀,莊嚴道場,印造經文善書和常住日用的開支;供養道眾,即信士對道觀中的所有道長,不 論年長年少,識與不識,沒有分別,一律平等的供養。其形式有辦齋供眾,有襯(紅包)的叫「全堂供」,沒有襯的叫「半堂供」。也可以衣物供眾,即為常住道眾 置辦道袍巾冠等。
也可以買辦上好的香油米麵入大廚房供養道眾。或者是來道觀中做義工:諸如洒掃殿堂、為莊嚴道場而出人出力。供養道眾的形式很多,這要看個 人的發心。供養個人是指信士與哪位道長有緣,願意親近這位道長,這時也可以發心供養。行供養也是信徒增加自己德業資本的一個殊勝的法門。按道教的話來說叫 「廣種福田」,在「福田」中播下了一粒「種子」,就有「春播一粒種,秋收萬擔糧」這樣不可思議的事。當然供養也要「隨力建功」,即根據自己不同的能力來行 功德,只要是盡力的發心,功德是一樣的。信士來觀里行供養,目的是為了「令道場清靜,令大眾和睦,令大眾安心修道,令出家人道心堅固」。如果背離了這個原則,供養則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道教所講的供養是清靜供養、普同供養。清靜供養即信士發心純潔,出自內心真誠的布施,並把這種布施當作一種歡喜,喜舍即歡 喜的去布施。如果布施了後又反悔了,這就不是喜舍了。普同供養即信士以平等無分別,沒有高下,賢愚、美醜發自內心真誠的布施。
2、熱愛三寶
熱愛三寶就是信士在親近三寶以後生髮對三寶的無量歡喜心和恭敬心。對道像要恭敬,對經典要愛惜,對道長要尊重。自己的一切言行不能有絲毫對三寶不恭的行 為。有些信士到道觀見到三寶物心裡就很生歡喜。見到道像就虔誠禮拜;見到經典就愛不釋手;見到道長就恭敬禮接。這是前生今世所積的善根,今世才有此真切的 情感。有些信士來道觀就是燒個香圖個平安,他也不管道教宗奉的教理教義是什麼,對經典、道長也沒有願望去親近。其實能來道觀這三寶福地的都是有善根的,那 麼如何使這個善根越培越大呢?發心是很重要很關鍵的一點。如果一名信士對三寶全無所知,沒有親近三寶,怎麼能發起皈依三寶的道心呢?即使後來皈依三寶了, 也是在迷糊中皈依的。所以親近三寶,熱愛三寶是皈依三寶的重要前提。按經文上說的要求,我們對三寶的皈依是「志心皈命禮」。
什麼叫「志心皈命禮」?《皇經 集注》說:「誠有未至不為至心,少有追悔不為皈命」。意思是說用誠心至意,將身心奉獻而禮拜皈投三寶。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三寶,就是因為我們親近三寶後,生 發了對三寶無量的歡喜心,感受到了三寶的慈悲偉大,願意追隨三寶,向三寶學習,向三寶靠攏。信士在親近三寶而生熱愛三寶的因緣下,如果已找到了自己理想的 師父(即在道觀際遇了一位與自已有緣的道長,自己願意拜這位道長為師,道長也願意接納自己為徒),至此皈依三寶的因緣具足,擇吉日舉行皈依儀式。
五、皈依三寶的功德和意義各位善男子、各位善女人:
三皈依經文上說:志心皈命禮: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志心皈命禮:無上經寶,當願眾生,生生世世,得聞正法!志心皈命禮:無上師寶,當願眾生,學最上乘,不落邪見!皈依道寶,常侍天尊,能永脫輪迴;皈依經寶,生生世世,能得聞正法;皈依師寶,學最上乘,不落邪見,這就是皈依三寶的功德和意義。經曰「迷人未識道時,未 聞經時,未遇師時,疑團未剖,智鏡未開,不能省覺,自蔽光明,任心肆意,念念不停,思為不返,盡被貪、嗔、痴、淫、殺、盜、惡口、綺語、兩舌、妄言十惡並 塵境外緣擾亂身心,致使六根妄動,甘受驅馳勞苦,流浪生死無休」。經中明確告訴我們迷人未識道,未聞經,未遇師所導致的嚴重後果。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皈依 三寶的意義所在。經文中常將三寶比作慧炬,因為有三寶慧炬的引導,眾生才不會在茫茫的長夜中迷失方向。
1、皈依道寶,常侍天尊,永脫輪迴。
(一)、何謂六道輪迴?輪迴也作「淪回」、「生死輪迴」、「輪迴轉生」、「」流轉、「輪轉」等,意謂世界眾生莫不展轉生死於六道之中,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這裡的「六道」, 《皇經集注》卷二上說:「所謂天道、人道、魔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註:「薩真人云:六道,道猶路也,在六般途路中受輪轉,故曰六道。」《上清太 上開天龍躍經》卷二上說:「輪迴三界者,耽染見著,而墜三塗,流輪惡道,不能得出,永沉苦海,長淪愛欲也」。《靈寶本元經》說:「二十八天分為三界,前六 天為欲界,次十八天為色界,後有四天為無色界」。「六道」中的天道就是指三界中的天人。《皇徑集注》卷九《應驗品續十七章》「輪迴侵逼」注「欲、色、梵、 無色三十二天,久暫不同,其天人福盡,轉生人間,皆有定數,故云輪迴」。三十二天是指四梵天、無色界四天、色界十八天、欲界六天。從經文中可以看出三十二 天的天人其天福盡還是要輪迴於「六道」中的。四梵天之上是三清境和大羅天,經曰:「三清大羅之境,不生不滅,無劫運之數。陽九百六之災所不能及,為極道之 域,系萬聖朝軒元始,真炁化生萬物之根本」。也就是說,修道之士能入三清大羅之境才能永脫輪迴,在三十二天之中天福盡了還是要輪迴轉生的。當然六道的眾生 當中最有福報的還是天道的眾生。人道的眾生因個人所積福果不同,貧富壽夭長短不一,生死離別再所難免。魔道的眾生因其嗔恨心大,鬥戰之苦,不得休息。地獄 道的眾生常處黑暗,不睹光明,拘閉幽牢,不得解脫。餓鬼道的眾生,久處陰司,咽喉閉塞,飲食難通,生饑渴惱。畜生道的眾生沒有智慧,被他屠割。只有永脫輪 回,才能真正常侍天尊,位列仙班而永不退轉。
(二)、眾生為什麼會輪迴呢?
《邱祖懺悔文》中說:「懺悔我等:自從曩劫,乃至今生。假火風地水以成形,戀香味色聲而觸法。念嗔嫉妒惡口妄言,殺盜邪淫恣情縱慾。逆辱父母,悖負君師。 不敬天地神祗,呵風罵雨;不信罪福因果,昧理欺心。遂致報對生沉,輪迴展轉,受諸苦惱,無有休停。皆由一念之差,障迷自性,妄認六塵之幻,沉溺愛河。今而 既獲人身,叨念正教,豈非千生慶幸。一旦遭逢,自合省心,早求度世。若夫似前流蕩,畢竟迷失本來,一墮冥途,化為異類。是故思沉淪苦,發清凈心,皈奉聖 真,特求懺悔。」從邱祖的垂訓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出,眾生之所以輪迴是因為眾生障迷了自性,作種種極重罪孽,以至於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或墮冥途,化為異 類。祖師云:「萬法千門,修心為上」。我們的心是一身的主宰,是元神所居之地。經曰:「萬法從自性中生,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作惡,化為地獄惡鬼。思 量修善,化為天堂善神,邪淫化為豕,躁暴化為兕虎,嫉妒化為蛇蠍,仁慈化為聖賢,君子小人總在一念思量自性變化,故曰:百千億化身。」由是可知修心之重 要。《清靜經》云:「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因妄心而造罪,以至有輪迴不息。
(三)、如何出離輪迴?
經曰:「志心皈命禮,無上道寶,當願眾生,常侍天尊,永脫輪迴」。經上告訴我們志心的皈依道寶,並且恆常的侍奉天尊,就能永久的脫離輪迴的苦惱。為什麼皈 依道寶,常侍天尊就能出離輪迴苦惱呢?為什麼皈依道寶,常侍天尊有那麼大的威德呢?經曰:「種種無名是苦根,苦根除盡善根存。但憑慧劍威神力,跳出輪迴五 苦門。道以無心度有情,一切方便是修真。若皈聖智圓通地,便是生天得道人。」這段經文意思是說,無名是一切苦本。輪迴之苦也是從無明出生的,如果能用一念 真心的大威神力,皈命與無為自然的大道,則必將證得聖智圓通境地,這個時候就是與道合真的仙人了。《太上洞玄靈寶天尊說救苦妙經》上說:「救苦天尊,遍滿 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諸眾生」。「十方諸天尊,其數如沙塵,化形十方界,普濟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聲救罪人,罪人實可哀,我今說妙經。念誦無休息, 歸身不暫停。天堂享大福,地獄無苦聲。火翳成清署,劍樹化為騫。上登朱陵府,下入開光門。超度三界難,徑上元始天。」這兩段經文前段是講天尊法身無處不 在,用大威神力救拔眾生。第二段經文是說人們只要皈命道寶,常侍天尊,天尊即能使罪人享天堂之福,出地獄之苦,永遠出離輪迴而成仙了道。
2、皈依經寶,生生世世,得聞正法。
這句經文中,「正法」是和「邪法」相對的。一切利益眾生的法就是「正法」一切危害眾生的法就是「邪法」。「正法」導人走正確光明的大道,直至達聖成仙。 「邪法」誘人走錯誤黑暗的邪路,直至成魔成怪。經寶就是三清道祖金口宣說的無上甚深的妙法,是宇宙人生的真諦。得聞正法並按經法修持小則去疾延年,大則達 道希仙。《印經說法功德品》中說:前言:講經說法和印經送人。助印道經者,可以得到下列福報:敬神:每逢朔望,祖師聖誕,三元五臘,持誦道經。是諸神靈,得聞是經。登證仙道,保佑是人。祈禱:經云:若有三界十方,無量國土。或兵戈並起,疫炁流行,水旱蟲蝗,凶災飢餓。虔誦此經,當得國土清平,五穀豐登,黎庶安泰。求壽:經云:世間若有人民。求壽者。虔誦此經。即得南斗增福壽,北斗賜長年。祈病:經云:若人被諸惡星,之所照臨,困苦床枕。虔誦此經,是諸惡星,悉自消散,返降吉祥,即得痊癒。求嗣:經云:若人為求嗣息,虔誦此經。帝敕天曹。明檢丹籍,九品之內,四果仙人,降謫下生,為其作子。才辯明慧,人中尊貴。牢獄:經云:若在牢獄枷鎖之中,靜心定慮,存念是經,冤枉自伸,即得解脫。解冤:經云:若人自從往劫,乃至今身,輪轉人天,漂沉世域。積千愆萬過,在於己身。虔誦此經,是人罪障。永得除滅,即得安泰。追薦:經云:若人命過,應入陰曹。注名黑籍,當為亡人,持誦此經,即得亡者,鬼籍盡除。神生凈土,咸蒙濟度,超生天界。從這篇功德品可以看出,皈依經寶,得聞正法有如是的巍巍功德。
3、皈依師寶,學最上乘,不落邪見。
邪見就是指不正確的見解。詩云:古人說是擇好鄰,日久一定成好人。隨邪總要歸邪道,跟上屍婆跳假神。從這首董真人的勸化詩來看,知見對我們的重要,擇師對 我們的重要。這裡的師寶就是指明眼的宗匠,對太上經教通達明了的有道之士。道無經不傳,師無經不明。歷代仙真慈悲演教,將經決流演人間,俾見聞者受持修 行,然經中的奧妙惟有真師口傳相授方能撥雲見日,開門見山。所以悟真紫陽真人有 詩云:「任君聰慧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只是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這首侍指出了真師的重要,若無真師指引,盲修瞎煉,走火入魔,終入邪見。王 常月祖師於《龍門心法》第一講《皈依三寶》中特彆強調了皈依「師寶」的重要性,他說:「若能皈依師寶,由經寶可聞於不聞之中。」如此,「則道寶可見於不見 之際」。他還認為「昔日之不可見不可聞者,一旦豁然貫通,皆由皈依師寶之力也」。所以歷代仙真皆有師承,呂祖師正陽祖師,邱祖師重陽真人。皈依師寶的功德 和意義就在於修學最殊勝的法門而不入邪知邪見之中。
《三皈依戒》中天尊曰:「三皈依戒者,天地之樞紐,神仙之根基,發行之初門,建心之元兆,運氣含靈,冥真入理,包羅有象,朕形無外。持之者,天地神明慶 快,心智耳目開張,萬物敬畏,六腑和樂,眾真衛護。群生父母,長世不遺,人身交泰。」天尊的法語中垂訓我們皈依三寶,是成神仙的根基,是入道之初門。持之 者天地神明歡喜,一切的萬靈尊仰敬畏,一切的神靈佑護,一切的眾生安樂快然,這就是皈依三寶功德和意義。三皈依經文上說:「當願眾生」,這「當願眾生」是說皈依三寶的人不但自己皈依三寶,而且發願一切的眾生都能深入三寶真門。這種發心喚 作「自利利人他,也叫「自度度人」,欲度人者先當自度,自己尚未度了如何度人。但修道之人不能只做自了漢,在度己圓滿後還要發大乘心普度眾生,所以三皈依 經文上有「當願眾生」之語。可以說皈依三寶就是要學修三寶,通過自己學修三寶來莊嚴自己的法身慧命,這個過程實際就是正己的過程。通過正己做眾生的表率, 從而引領眾生深入三寶法門,得三寶法門的利益,這個過程實際就是化人的過程。自己對三寶法門的信心不足,不能如法的按三寶法門是修學,怎能讓眾生受感化而 願意接受三寶的教化呢。化人就是人們自覺地認同三寶法門的殊勝,非常歡喜樂意接受三寶的教化。所以,凡我三寶弟子都有正己化人的神聖使命,自度度人,自利利他,從而更加圓滿自己的修行,這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願我們各自努力精進吧!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講經保平安,消災增福壽。志心稱念:大羅三寶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道教 壹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