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發菩提心之人而言,聞佛名號之後即能一心念佛,執持名號,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即是善男子善女人。聞到佛名,對於淨土法門有清淨信心,信願行三資糧具足,現在即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上善人。
◎ 修淨土者以阿彌陀佛為所緣的名號。古德開示念佛要念「阿彌陀佛」四字;有稱六字名號者,加「南無」二字,即恭敬歸依禮拜之意。昔蓮池大師說:教他人念應念六字,而大師自己則念四字。何以故?大師說:念四字者是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表示決心。四字比六字方便簡單,容易念到一心。教人念可念六字,因其未必有決心,先令其種植善根,此祖師教人之苦心也。
◎ 我們發菩提心應當選擇一位大菩薩作為我們的導師,文殊、普賢、觀音、勢至、地藏,任何一位均好,即以他作模範,念念中向他學習,把自己的心與行照菩薩的心與行一樣。他在等覺,我們在初發心,舉心動念都要向他學。經典即是學習的教科書。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門修成,其餘門門皆通;如不選擇一位作榜樣,則茫茫大海,無所適從。
◎ 無量無邊佛法歸納之不外四攝六度,六度萬行皆是助道法,助道很重要,無助道,正道無從下手。發菩提心之後須有事修,六度屬事修。理可頓悟,事須漸修,凡夫自無始來習氣熏習的太深了,如不下對治的功夫,如何能斷除習氣?以慳貪為例,三界六道中找不出一個沒有貪心的,用布施治貪,本性中並無慳貪,慳貪是習氣,六度均為對治習氣的。
◎ 《金剛經》只說一個布施,布施即捨,把得的心捨掉,捨掉之後才能恢復本來面目。布施是一切佛法的總綱,一切佛菩薩的正行。古德說五欲六塵捨不掉就離不開欲界,當然不能生色界天,因為色界天沒有五欲六塵;不捨掉世間法就不能得到佛法,到最高的境界連佛也要捨掉,圓滿菩提,歸無所得。行與解相輔相成,必須行解相應。捨之一字萬不可看輕,八萬四千法門就是教人放下,若能看得破放得下,佛也無話可說了。
◎ 殺業最重,凡是動物均愛惜其生命,沒有不貪生怕死的。一隻羊把牠殺了,牠的力量不足以抵抗人的機巧,只有接受被殺之苦,但是這一怨毒始終未了,遲早一定要報復,所以殺生必得短命多病的報應。佛經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豈可害其命食其肉。
◎ 出家人必須把心放在道上,心不在道,必在煩惱之中。從前出家人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可以專心辦道,現在要靠信徒供養,拉攏信徒,道業難成。應向古人學習,不與信徒往來,莫愁道糧。受苦是消業障的,凡夫多生多劫的業障太深了,果能吃十年八年的苦頭就吃完了,還算是業障輕的。
◎ 二六時中念念均有佛號謂之執持,斷掉即為失念。失念時雖無妄想,但墮在無記性中,亦屬煩惱;若再起煩惱,則問題更多。故在行住坐臥中,心裏要存有佛號。使用念珠原為記數,手中持著念珠可隨時提高警覺以防失念。
◎ 念佛人要研究教理,以求開悟。不可完全等著生西後再求開悟。如能在娑婆世界儘量的精進求開悟,則生西的品位亦高,而且見佛的時間也可以提早。
◎ 每一道中均具有十法界,修六度萬行是人中之菩薩,受持五戒是人中之人,修十善是人中之天人,造十惡是人中之惡道眾生。自己是那一界的人,自己心裏應當有數。貪瞋痴慢心重的人,今生雖享受榮華富貴,而死後之悲慘,是在意料之中。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