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菩薩修六度萬行,利益一切有情,心中沒有自己。事事要做但不著相,看似很難,其實比世間法之求名求利還容易,世間名利用盡心思未必能求到,行菩薩道心中一塵不染,五欲絲毫不貪沾,連功德都不著,是行之在我,說到做到,自己能夠控制。
◎ 離五欲六塵不能行菩薩道;此身是利益眾生的工具,隨緣而不攀緣。取而不捨是凡夫,捨而不取是小乘。修行要善巧方便,有一絲毫貪著,道就入不進去。菩薩道易行,十方諸佛菩薩都來護持,難的是私心放不下。若真心在道,福德自然,故俗云:「只怕沒有道,不怕沒有廟。」
◎ 持名念佛,不必觀想,如要觀想亦未嘗不可,須知色相已包括在一句名號之中,名必有相,先有相而後有名,名相皆不離一心,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與心有密切之關係,一句名號功德無量無邊。
◎ 即心是佛,何必持名念佛?此乃學佛人之邪知邪見。所謂「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是理,不可執理廢事。眾生迷惑顛倒,不攀緣佛即攀緣六道,念頭是剎那不停的,與其攀緣俗念,不如攀緣淨念。煩惱未斷,生死未了,很想成佛,念佛即成佛的增上緣,豈可輕視持名念佛法門?
◎ 修行人首先須具備生活上必具的條件,約有五事:衣食具足,持戒清淨,清淨處所,息一切外緣,親近善知識。
◎ 上求下化、成就眾生是佛菩薩的宏願,我們若發與佛菩薩同樣的願,佛菩薩必加被;若行為再與佛菩薩一樣,我們就是現在住在世間的佛菩薩。經中所講的廣大行願是教我們照作的,並不是佛菩薩自抬身價,希望大家恭維的。
◎ 煩惱皆由貪瞋痴而來,不離貪瞋痴,聖道上無分。貪分為五類:內貪。對於自己身體起種種欲望,希望身體健康長壽,精神飽滿,對身體過分愛惜。不知身是一部機器,如捨不得用,養尊處優,過若干年仍然壞掉;必須使其發揮最高的效能作為我修道的工具,方有成就。淫欲。經中列為根本戒之一。想了生死、成無上道,必須斷淫欲;如不斷,修得再好只能生六欲天之他化自在天,仍在輪迴。境界欲,追求精神物質上的享受。對五欲六塵的貪愛,六根貪六塵,吃講究色香味等等。身見、我執。以上五種,那一種都不容易斷。不斷即不能離開欲界;若能少欲知足,身心即能自在。人到無求品自高。
◎ 「於一念中,入諸三昧。」心若不定,身語均談不上莊嚴。行住坐臥均在定中。禪家之定有出有入,出定心即亂;念佛看似淺近,與最高一著的楞嚴大定相應,只要心裏有佛號,即在楞嚴大定中。
◎ 佛在世時只有眾會,即講經說法之所在,聽經之後各自修行。中國自佛法東來以後並無叢林制度,唐以後古德鑑於修行人疏懶成性,必須共修,於是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以防止個人修行之放逸。
◎ 往生極樂世界是活著的時候去的,不是死了之後去的,死後就作不了主。現前不能開智慧,爾後即不能往生,學佛是白學了,未免冤枉。過去人能往生,主要是世俗之事放得下,一切不操心,事情來了就辦,辦完就了,過去不想,未來亦不想。修淨土用此種心情去修,一句有一句的用處;以此方法勸化他人,送他成佛,將來他要度多少眾生!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