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8-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5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5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更多音訊可在喜馬拉雅搜索:張德芬空間
從呱呱墜地到婷婷玉立,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每一刻都有無數的信念支撐著:
只有考上大學,才有機會出人頭地;
判斷男人愛不愛,就看他願不願意為你花錢;
孩子無論多大,都應該聽父母的,畢竟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
在我們人生的很長一段歲月,這些信念給了我們很大的益處。因為有了它們,我們才會一次次保護自己免於受到傷害,或是成功的超越了自己的極限。
隨著我們漸漸長大,我們卻發現,曾經我們深信不疑的信念卻一個個在鬆動,如果我們不願意去質疑不敢去面對這些信念的可信性,則我們自己又陷入深深的痛苦。
比如“孩子無論多大,都應該聽父母的,畢竟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那父母叫子女去販毒呢?父母逼著子女去和不喜歡的人結婚呢?甚至父母性侵子女呢?
在這個信念基礎上,我們可能還會看到:父母應該為孩子的一切行為負責,因為都是聽父母的嘛,所以我的人生如果不好與我無關,是我父母造成的!
很顯然,信念本身沒有對錯好壞,而是我們把曾經的信念奉為真理在所有時刻都奉行,才是錯誤。這就如同,一個30歲的成年人還穿著10多歲時的衣服,不但她自己會為此痛苦,也成了眾人眼裡的笑話。
將信念影響成長這個理論最早給我普及的是李中瑩老師的《重塑心靈》這本書:你曾經的信念可能阻礙了你的成長。
成長,是要懂得和過去告別
信念是什麼?
• 信念是“事情應該是這樣的”或者“事情就是這樣的”的主觀判斷;
• 信念是我們認為維持世界運作下去的法則;也是解釋和支持行動或沒有行動的理由;
• 信念是解釋和支持變化或沒有變化的理由;是對於這個世界各種關係的主觀邏輯定律。
對很多人來說,信念等於真理。所以,對信念的擁有者來說,信念就是絕對的,這也就是很多人的迷惘和困擾的來源。能夠把主觀信念和客觀真理分開並且認為它們是兩回事,便標誌著一個人已經達到一定智慧水準。
在書中作者通過一個隱喻故事告訴我們:舊有經驗習得的信念如何障礙了我們的成長。
“有一個人要去一個地方。當他走到一條小河邊時,發現沒有橋,於是他砍下一棵大樹,把它橫放在河的兩岸,然後從上面走過去。過了河後,他把樹扛在肩膀上繼續走路。有人見到這一情景,問他為什麼要扛著樹走路,他回答說:因為前面還有河嘛。那人便說:前面固然有河,但也有樹啊!”
信念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在一定意義上是會保護我們的,但如果抱著舊有信念,我們只會被此拖累,也因為抱著它沒有多餘的力氣去接受新的信念,長此以往,當別人在小步快走甚至慢跑時,你卻慢慢落後了。
你的想法,影響著你做決定
今天的社會裡,我們經常聽到這些話:
“做了又有什麼用?”
“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我也沒有辦法!”
“我已經盡力了。”
“為什麼他不改變非要我改變?”
“都是他的錯!”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充滿被否定的經驗,累積下來,內心對自己的定位就是:我不會成功,我沒有資格成功。由此就形成了妨礙成長的信念。
雖然他自己意識裡也許不承認,但他會在潛意識的驅動下製造各種事情讓自己得以成功的事件毀掉。信念是存在於潛意識裡的,並且有百萬計這麼多。
你現在所坐的椅子有幾條腿?你從未想過其中一條會斷掉,使你失去重心而跌倒吧?你有否想過你身處的房子天花板會突然塌下來?
你可能沒有想過這些問題,可是這些都有可能發生。之所以沒有想過,沒有擔心,是因為你的內心跟這些事情有關的信念是:這是不會發生的。
但如果一旦你的信念變成這一切都有可能的,你便會從椅子上站起來,從房間裡離開。
一個人的信念就如此簡單的影響著思想、語言、行為、生活乃至人生。顯然,你賴在這些妨礙成長的信念裡,也就得到了不成長的結果。
突破挑戰的三個關鍵
最妨礙我們在今天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找到突破的三個信念框架就是:應該如此、託付心態、沒有辦法。
一、應該如此,即事情理應如我所認為的發生。
如果與朋友約好見面,而我苦等了一個小時朋友也未出現,電話也聯繫不上,我氣憤地把這個朋友就此拉黑,是因為我有一個信念:與我約好了便應該準時出現。
當事情沒有按我想得發生時,我就會出現情緒,並在情緒的引領下做極端的決定。但如果事實的真相是,朋友可能遇上了小偷,手機被盜還要去警局報案,所以沒有準時,你還會出現原來的情緒嗎?
因為沒有準時赴約而產生的不滿,其實是在憤怒自己不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但這一點是可以避免的,遇到這種情況時只需要提醒自己兩點:
• 事情發生了,自有它發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夠知道,但我必須接受已經發生的一切;
• 抱怨事情不該發生是不讓自己成長;如何配合已經發生的事情,給自己製造成功開心的機會才是重要的。
你可以在苦等後離開原地去做自己的事,但接受它的發生,也不要抱怨,繼續等待重新聯繫上朋友。接受,其實是給自己一個機會。
二、託付心態,即把自己生活中成功快樂的控制權託付給別人。
這在婚戀關係中,特別普遍,尤其是在情感危機中,我曾聽過很多女性跟我說:“只有他才能給我快樂,沒有他,我也不知道怎麼活”之類的話。可想而知,對方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託付而感到窒息從而想離開吧。
還有,某人說了兩句話,自己心裡便不是滋味,責怪他不體諒你;上司感歎生意難做,自己便擔心被裁員;顧客稍微強勢,自己就覺得受氣。這些也都是託付心態的產品。它的由來是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建立出來的自我價值感不足,所以需要外面人來遷就和補足。
得不到這些,我們便會有情緒。其實,照顧自己的人生永遠是自己的責任,如要倚靠別人才有快樂,就算有這個可能,也是在冒風險。
明白這個道理,就會不斷地強化自己本人的能力:增加自己的自我價值,培養自己的知識技能,並且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
自己人生的控制權本就在自己手裡,沒有人能比我們自己做得更好,也沒有人會比我們自己更永遠地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去為此而努力。
三、沒有辦法,即使自己無法突破的執著情緒
我們經常會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人,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堅持錯誤的方法,從而得到原有的結果,然後他來告訴你,他已經盡力了,沒有辦法了。這在工作中特別常見。試想,如果你要回家,發現颱風暴雨已經把路給淹了,這時,你有三個選擇:
• 放棄返家;
• 坐在路邊等待街道重開或者怨天尤人;
• 去找另一條路。
任何一個人遇到這樣的時候,潛能都會逼著他去做第3個選擇。因為這時候回家是人生的最大目標。
所以,在人生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目標呢?某個目標是否值得你去努力,只有你本人能夠決定,但是某個方法是否值得你去嘗試,卻只需要問自己三個問題:
• 結果對我有好處嗎?
• 我想在短期內得到這份好處嗎?
• 這些好處,能否讓我和身邊人獲益呢?
然後給自己尋找三個以上的解決方法。
如果舊的方法無效,重復舊的方法無非等於坐在路邊等街道重開;抱怨環境條件不足,只不過是放棄返家的藉口而已。任何新的方法都比舊的方法有多一分的成功可能,何況多嘗試便會讓自己想出更多的方法。為什麼不去做那個找出解決方法的人呢?
遇到困境時,面對它、接受它,為它的今天負自己的責任,再為它尋找符合人生目標的新的解決方法,這是我們該有的態度。一切的對抗、抱怨、不作為,都只是為你自己的懶惰尋找的藉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