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世間人均想求福慧,而求不到,因為不懂得如何求法。佛家說求福慧在佛門中求,其實並不是到廟裏燒香拜佛。而破迷開悟就是入佛門;讀誦大乘經典,明達其意義,接受佛的教訓,即等於親近佛菩薩。常常聽經,親近師友善知識是外緣;善根福德是內緣。內緣若不肯修,縱遇外緣亦是枉然。修內緣者,須發四弘誓願,修六度萬行。
◎ 凡夫遇有災難,講求逃避;菩薩則不然,愈有災難愈是要救濟眾生。如虛雲老和尚,勝利後本來已到香港,可以安居清修,為了救度大陸同胞,又返回大陸,致遭厄難,即其一例。求福求慧均是為了度眾;自己如果福薄,想度眾生都找不到道場。培福必須布施,三種布施即是福慧雙修。
◎ 眾生肯接受即去弘法,菩薩所到之處一定令眾生生歡喜心。如果眾生討厭菩薩,不接受菩薩的教化,菩薩就要馬上離開;但是眾生遭遇了厄難,肯回心轉意、改過遷善,歡迎三寶,菩薩再來。菩薩對於度生事並不著急,著急即生煩惱,生煩惱,心即不清淨。
◎ 求生淨土要信心清淨,對於娑婆世界還牽罣不斷即去不了。世間衣食住行、名聞利養,以及一切享受,都不可攀緣。未學佛時不知道放下,以致流轉生死苦海,經無量劫,受了無數的折磨;現在學佛多年,知道了生死出三界可以脫離苦海,而今對世間事仍然放不下,這就很難埋怨旁人了。
◎ 千經萬論就是令人求清淨心,即無分別智,是真正的智慧;即是「照見五蘊皆空」之「照」,一動分別心即照不了。心地染污即照不見,心放不下即是染污。念佛一心不亂即是信心清淨,一天念十萬聲而仍有煩惱,是培福報,不可能往生。
◎ 佛法難聞,既聞大乘了義經典,乃過去世已種莫大的善根。有此好的基礎,必須求展布一番,當生即能成就。善財童子以薄地凡夫參學精進,在文殊菩薩會下發菩提心、開根本智,努力不懈,得有成就,是我們的最好榜樣,他能做我們也能做。
◎ 「空如來藏」很難講。最難講的是空,佛法中之空不等於無,空不是斷滅,不是沒有,空是有的,萬法因緣生均是空的。無始以來以虛為實,果然一聞佛說即能改變過來,即證了圓初住的果位。我們聽說,此番道理明白,而境界現前,轉不過來。聽經要銷歸自性,談何容易!轉境界即是修行,行與解相應。善財童子聽法,聽了之後立時轉變,果位即進一級;心中真是一絲毫成見都沒有,才能轉境界。
◎ 一切諸佛的教法要遵守護持。護持最要緊的是護持自己的法,自己的法護不住即不能護持佛法。護持自己的法是護持戒定慧,護戒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護定是清淨心。
◎ 何為自利?蓋大廟,香火盛,四事供養無缺,此是自害而非自利。斷煩惱,證菩提,不求名聞利養是自利。古來出家人自稱為貧僧,現在有大福報的出家人已經離開了正道。利他亦如是,應在道業上利他,幫助他成無上道。修行人幸勿錯會自利利他的真實義。
◎ 有人說:「佛經中有一部份含有甚深的哲學思想,可以作為學術研究;還有一部份帶有迷信色彩。例如所說的華藏世界,以及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巍峨玄妙,如烏托邦,都不是實有的。因為佛是絕頂聰明的人,這是他想出來的理想國,令人嚮往,引人入勝,亦是教化眾生的一種方法。」存有此種邪見之人,實在不懂佛法,以凡夫的知見揣測佛的知見,無有是處。佛所說的都是佛的現量境界,佛眼可以觀到無量無邊微塵世界,其所說的境界是親眼看到的。凡夫肉眼的能見度,實在太小太近了。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