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功是修行的功夫,德是本性的德能;功是戒定,德是智慧,三世諸佛的教法即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梁武帝以國家財力蓋四百八十所寺廟,度數十萬出家人,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修功是斷煩惱塵沙無明,德是本性中之智慧現前,能了生死、出三界、證菩提的是功德。功德內包括福德,福德內無功德,福中無慧,慧中有福;修福如不著相即是功德,有為是福德,無為是功德。
◎ 一門深入,有三四年功夫即可成就。每部經論均有其深奧的道理,趣味無窮,其他法門亦應了解,不博不能深入,但用力須專,這一生道業如有成就,這一生才不空過。佛法重學,學以求解,解後能行。佛法與世間學問不同是在行,必須行解相應,才算是功夫。行有行的綱領;有的學佛數十年,性格習氣絲毫未變,每天也念佛也拜佛,而貪瞋痴絲毫沒有放下,遇到煩惱即發脾氣,佛法的利益得不到。學佛要掌握「信心清淨」為綱領,世間事樣樣清楚,魔法不染,正法亦不染,才是真正佛弟子,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見實相即是見性,見性即見佛。所以學佛不在外表,亦不在形式。
◎ 四悉檀:世界悉檀。眾生心裏喜歡什麼就給他什麼,令眾生生歡喜心,怨家對頭也要令其生歡喜心。為人悉檀。隨時隨地令一切眾生生起善心,令其斷惡修善。 對治悉檀。對治眾生之煩惱,此須自己先有根底,故四弘誓願中之「法門無量誓願學」應先做到。第一義悉檀。用種種善巧方便,教導眾生修了義法。
◎ 三寶分大小乘:小乘三寶:丈六金身是佛寶,《阿含經》是法寶,四果羅漢是僧寶。大乘三寶:圓滿報身毘盧遮那是佛寶,方等般若是法寶,三賢十聖是僧寶。
◎ 學佛最好的條件是:生在有佛法的地方,家庭富足,父母信佛,端正相好,有宿慧根,一聞千悟,志願堅固,不染世法,記憶力強。
◎ 禪定,梵語禪那,譯為靜慮。禪定含有三義:安住,眾生在三界六道受流轉之苦,有定才有安身立命之處。引發,引發智慧神通。得定者有智慧與神通,佛菩薩之神通無量無邊,一切眾生也個個具足,但沒有定功表現不出來。菩薩有五十二個等級,是以定功為區別,禪定是修學佛法的總樞紐。
◎ 念僧:僧是出家人,沒有證到果位的是凡夫僧,證到果位的是聖賢僧。念僧是想念他們,想他們就要學他們。修行要有榜樣,常念諸大菩薩就要學諸菩薩的行為,以菩薩作模範。
◎ 大乘佛法是處在五欲六塵之中而不染,與眾生同事(四攝法之一)而隨時隨地提高警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厭三界六道。
◎ 大智慧人得無分別智,了達世間的真相,如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心,世界上萬事萬法不外色與心,即物質與精神,物質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 怎樣成就真見?必須將有見無見均去掉。有見是凡夫,無見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錯的,不著不取是解脫。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別,阿賴耶識就不落印象,無印象就沒有三世果報。我們學菩薩學不到家,學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點也好。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