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是道源功德母,清淨信心能生一切功德。受了三壇大戒未必有信。佛法是清涼法、離煩惱法,學佛之後如仍有煩惱,即是尚未生信。
◎ 佛成道後最初說法是講《華嚴》,說二七日(十四天),當機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聞《華嚴經》後可得大乘道種,對凡夫同樣有益;對於不信佛法的人,縱墮地獄,如聞到《華嚴經》一句一偈,承此功德亦可得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當生成就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遇到第一位菩薩即令其念佛,最後一位令其到極樂世界,可見《華嚴》是大本的《彌陀經》。
◎ 「信藏」。菩薩明達佛智,入佛智慧即見性,由本性中生出的信才與性體相應。凡夫的境界處處染,故心不能清淨。大乘與小乘不同:小乘目的在斷見思煩惱;大乘是以度生為先決條件,必須在塵世間合光同塵,才能利益眾生。但眾生習氣很重,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也很重,一念不覺即反為所轉。若信藏成就即可不染塵勞,八風吹不動,可不為環境所轉。
◎ 戒律是清涼自在的,如法持戒必得法喜。持戒目的在遠離塵勞,然後才可得一心。對於佛法無深入者,認為佛法理論雖然高超,而戒律對於人的生活拘束太甚了。這是邪見。持戒不清淨而見解能清淨者,無有是處。
◎ 「護持一切諸佛種性。」所謂諸佛種性即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能護持自己的真如本性,即是護持諸佛種性。《楞嚴經》說,用根不用識,識是虛妄分別心,護持六根的根性,與佛性相應。
◎ 貪圖名聞利養,為求當道禮敬或巴結信徒而修苦行,名為貪求戒。經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