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3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76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24 07:40: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    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信是道源功德母,清淨信心能生一切功德。受了三壇大戒未必有信。佛法是清涼法、離煩惱法,學佛之後如仍有煩惱,即是尚未生信。

◎    佛成道後最初說法是講《華嚴》,說二七日(十四天),當機眾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聞《華嚴經》後可得大乘道種,對凡夫同樣有益;對於不信佛法的人,縱墮地獄,如聞到《華嚴經》一句一偈,承此功德亦可得度。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是當生成就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遇到第一位菩薩即令其念佛,最後一位令其到極樂世界,可見《華嚴》是大本的《彌陀經》。

◎    「信藏」。菩薩明達佛智,入佛智慧即見性,由本性中生出的信才與性體相應。凡夫的境界處處染,故心不能清淨。大乘與小乘不同:小乘目的在斷見思煩惱;大乘是以度生為先決條件,必須在塵世間合光同塵,才能利益眾生。但眾生習氣很重,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也很重,一念不覺即反為所轉。若信藏成就即可不染塵勞,八風吹不動,可不為環境所轉。

◎    戒律是清涼自在的,如法持戒必得法喜。持戒目的在遠離塵勞,然後才可得一心。對於佛法無深入者,認為佛法理論雖然高超,而戒律對於人的生活拘束太甚了。這是邪見。持戒不清淨而見解能清淨者,無有是處。

◎    「護持一切諸佛種性。」所謂諸佛種性即是自己的真如本性,能護持自己的真如本性,即是護持諸佛種性。《楞嚴經》說,用根不用識,識是虛妄分別心,護持六根的根性,與佛性相應。

◎    貪圖名聞利養,為求當道禮敬或巴結信徒而修苦行,名為貪求戒。經云:「何為無貪求戒?此菩薩不現異相,彰己有德,但為滿足出離法故而持於戒。」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8 05:1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