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11|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05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1-30 07:46:4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    菩提心要三心圓發方稱具足,不會退轉,所謂三心即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心中無彎曲之相謂之直,直心是道場,直心是見性的唯一條件,心中絕不可有委曲相。大乘菩薩的直心就是清淨心,清淨心不染,心中有貪的念頭還算是直心嗎?貪圖物質享受是貪,貪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貪,不知此中道理,修了幾十年還是老樣子,全是在形式上用功夫,無濟於事。佛法重在去貪心。凡夫是染業,菩薩是淨業,《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是業,離一切相是淨,普通人以為善業就是淨業,實為大錯。善業只能在三善道受生,仍不出輪迴。修淨業不要勉強,一切隨緣隨分,絕不作超越自己能力範圍以外的事,隨順一切事物,量力而為,常常如此身心自然清淨。

◎    四願輪略說:

住好國土  四事供養無缺,不必用力求謀。地方治安良好,無恐懼之心。物產豐富,生活敷餘,人民安居樂業。風俗善良,人情味濃厚,善人多。寂靜安寧,無雜亂噪音。

依止善人  善人有五條件,殊為難求:博學多聞,有豐富之學識,樣樣通達。有修有證,行解相應。辯才無礙,善於講解。(有很多有學問之人,無善巧方便,只能自修,不能教人。)有大悲心,看眾生迷惑顛倒,願盡力化導,無任何條件。學不厭、誨不倦,教導學生無有疲倦。

發大誓願  有善緣。惟有了解佛法,才能引導發願。發大誓願即是發菩提心。從願上說,眾生無邊誓願度,是基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所發出來的度一切眾生之心,無論眾生是善是惡均應救度之,學到了本事之後還是為了度眾生,所以發願亦須有福有智。善修。要會修,有善巧方便成就快。原則上說,心行與性相應是修的目標,愚者(指羅漢)難分識與根,天上人間七番生死,也見不了性。說法。在修學期間要常常說法,常說法,悟處多,教學相長,不肯講經決定學不出來,不是出風頭,也不是求名聞利養。善出。不能停留在某一階段,要絕不留戀,得到之後,立即捨去,萬萬不能染著。

集勝功德  對於所作善事,無論大小均須有歡喜心,不能有絲毫勉強,量力而為。培福要自然,否則將來的結果也有障礙。培福時要有善人領導,不能令其發生困難與障礙。身體健康。趁年輕時培福,可以老而不衰,臨終無死苦,老病死三苦均不受。要健康長壽,最好的辦法是素食,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定。求心地清淨。 慧。修福德之主因。

有此四願輪,可以遊正覺路,至大涅槃。世間聰明智慧的人很多,任何事情都能辦得到,惟有操縱生死一事,世間人作不到,必須依靠佛法修行。故佛稱為大雄,確有其道理在。

◎    凡是不變的是真的,有變的即非真。凡夫執有,二乘執空,這是凡小的毛病;大乘兩邊均不著,對於宇宙人生一切通達,謂之般若。無始以來,我們被煩惱所熏習,實在太久了,財色名食睡是地獄的五條根,天天以五欲熏習,樂此不疲。佛法是一條很生疏的路子,豈能淺嘗而止,必須要熏習再熏習,重覆再重覆,方能見功效。所以多聽經多看經是有必要的,不被佛法熏習即被煩惱熏習。

◎    性體本來是空寂的,性體即是本來面目。大乘講空寂與本性相應,如執著有即與性不相應;不與性相應,修的都是有漏的人天福報,就不能叫做真修行。空寂就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無論修行任何法門,有能修的我和我所修的法門,有能有所即非清淨;小乘人離開有為法,而沒有離開無為法,偏真涅槃也是害人的。

◎    大空三昧亦稱為大三空三昧,即人我空、法我空、空亦空,心中絕對清淨,世間一切有為法毫無牽掛,佛法也不牽掛。念佛講理念,念到理一心,生實報莊嚴土,花開見佛。世間事要放下容易了解,佛法也要放下難懂,不放下又不能見性,大乘佛法放下與不放下是同時的,正在提起時也是放下的時候。譬如念佛,依照大勢至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修楞嚴大定;心地清淨,度化眾生而不為六塵所纏,心中什麼念頭都沒有,沒有能念的自己及所念的佛。無能無所是寂,念念分明是照,無論修什麼法門都離不開此法,步步踏在道上。欲接近華藏世界必須先破四相,世間第一難事是求人,破四相是求己,自己同意如此作,還有什麼難處?到了極樂世界是學本事的,學成之後就要離開這個地方,正如同《行願品》之參訪善知識給我們的榜樣,每個位子均不留戀。從今以後,一切是非人我都看淡一點,絕不執著,學吃虧、學忍讓。假如真能與空寂相應,無人無我,誰受生死,當下即得解脫。此境界如能轉得過來,歇即菩提。

◎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本來修得很好,很有進步,忽然遇到一件不順心的事,一發脾氣,一燒就完了,這是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成敗的關鍵。俗語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一現前即是來考試的,不管外面境界變成什麼樣子,心中要如如不動,因為外面的境界都是自己心裏變現出來的。在世間作任何事情、作任何職業都可以修道,必須認定外面的一切境界都是善知識,善人固然是恩師良友,惡人也是佛菩薩化身替我們消災的,對他們都要表示感恩之心,絕不可起一點是非人我的念頭。菩薩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如他不高興我,我就躲開,免得使他心中生煩惱,隨時隨地都在修菩薩行,這樣做還會有瞋恚嗎?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7 04:5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