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破相至為重要,有相即見不了性,有相即不是大菩薩。凡是沒有見性的菩薩均是小菩薩,見了性的是大菩薩,離了相自然與無上道相應。少數人作了小菩薩還算是好的,有的入魔道。《楞嚴經》中之清淨明誨即是照妖鏡,以之照自己,而非照他人,外面的妖魔與我們不相干。學佛人應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為我一個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淨就是《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此即禪宗的明心見性,故大乘學人的下手處即是破四相。學佛就要學吃虧,學上當,此種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對初學佛的人講這種話,一定把他講跑了,但是對老修行應說真實話。
◎ 修淨土不能離開般若。真正能老實念佛,可以不必聽經研教,念佛時心裏還打妄想就不老實,千萬人中難得有兩三個老實的。欲想在淨土門中有成就,即不能不留心般若。般若即離相,無論著我相、著法相,稍有分別計較,便是住塵生心;心有塵染,那得清淨?修行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把一切事看淡,心裏不執著,一有分別計較即是煩惱起現行,有煩惱有染污即不是菩提心。千萬不要以為淨土法門不談般若,無論什麼法門,離開般若就不是佛法。
◎ 看佛經不能呆看,偏於一面都會出毛病,佛的說法圓融方便,教下說的大開圓解就是面面觀。舉例說: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八面看到,也不過只看個表面。教下之大開圓解與宗門之大徹大悟,無二無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布施統攝六度,度度都統攝六度,一修一切修;般若太重要了。六度之關係非常密切,初學者有次第,由布施、持戒下手,後後勝前前,按次序修,不能躐等,不能好高騖遠,更勿自持聰明,以為不必按部就班,可以一步登天,此危險殊甚。世出世間一切成就,即在捨忍二字,若著了相,捨與忍均不能圓滿。著相修六度即是六種有漏的善業,來生不過受人天福報,佛法與世間法即在著相與離相二者之間的分野。六度中先說布施,也有深意,因捨有遣執之功,破我之能,最與般若密切;若想修福,必須布施,離相修福,得清淨福報,這種福報是自然的、是清淨的、不著相的。
◎ 世間學問均不圓滿,有利必有弊,佛法是有利無弊。人家同我們劃界限,因為他是凡夫,我們不能對人家劃界限,凡事不要太認真,對世間事淡一分即對佛法靠近一分,看十法界眾生等無差別。勸人學佛可不能勸人斷除世間法,「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重在一個「覺」字上,迷了就是世間法,覺了即是佛法。至於信仰任何宗教都是圓融自在的,自己見解圓融了,四相沒有了,看一切法都是圓融。有人問那是大乘經,那是小乘經;圓人說教,無教不圓,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外道經典也是一乘法,未入這個境界,因有分別心故不能圓融,這個境界我們一生可以達到的。
◎ 一般人看到經中所說佛的神通廣大,認為這種情形大概不是一般人所能辦到的,其實一切眾生均有如來智慧德相,何以我們顯不出來,因眾生自己有煩惱遮蓋了。學佛不過是把本能顯現出來,佛在經中所說的理論無非破除疑惑,所說的方法無非打破執著,而後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能現前。世間法有高下勝劣之分,而在佛法雖有較量功德,到最後有不能較量的所在。說到本性,不增不減才是圓滿究竟,如增一分就壞了。無明一破即是一真法界。西方淨土講四土,凡聖同居土屬於十法界的,實報莊嚴土是一真法界,談不上淨穢之分。如明白此理,在日用平常之中分別心儘量減少,慢慢即進入一真法界;到了圓滿究竟的地步,即是一念不生。中國聖人亦曾談到過,而語焉不詳,莊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沒有佛法說得徹底細微。
◎ 佛法是宿命論又非宿命論,迷在境界中即受命運的支配,以業力作主宰,覺了即非宿命論。《了凡四訓》在台灣流通不下五十萬冊,但有幾人能依之而行?如照之行即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對任何東西有絲毫的貪愛,布施度即未圓滿,乃至於對自己的身體亦不可執著。《金剛經》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布施,菩薩布施重在離相,心不著相不是什麼都不要,而是眼前所有內外財一切不執著,如養兒女也是布施,身體一天勤勞亦是布施。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龐居士之沉財寶於江心,他說好事不如無事,只不過為了勸誡一般行善著相的人,示範一番而已,妙在此處。學佛即要在這個地方著眼,才能做到離相,正在修善時,亦正在離相時。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