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菩薩以大海為境界想到心海,真心像大海,直心、深心、大悲心猶如大海,所現的菩提心海,由菩提心中出現的蓮花是無漏的性德現前,心與行相應才有依正莊嚴的 境界現前。華嚴如此,念佛亦不例外,念佛以菩提心為基礎,無論上中下品均以菩提心為根本。《無量壽經》中說的至誠心即是直心,迴向發願心即是大悲心,如圓 滿發足,即能見西方極樂世界。如不發心不過與淨土結一個緣而已,三心齊發沒有不往生的。淨土是大乘法門,離了菩提心不成。現前的世界都是煩惱分別心現出來 的,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並不是外來的,只要心地清淨到此程度,佛的境界自然現前。
◎ 本心是本有的真心,分別影事即第六識妄心,以第六識為真心,迷真認妄,若不蒙佛開示,永遠迷下去。幸遇到佛,不但要開悟還要解脫,身心泰然即是解脫,悟了 何為真、何為妄!見性(此二字是名詞,非動詞)是不生不滅的,意識心是生滅的,我們幸得人身,若遇不到佛法,或學佛而不能開悟,來生想再得人身,如爪上 土,難上加難了!
◎ 吾人應明瞭一切萬象均無自性,了解無自性即了解一真;果然認識一真,即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從不動搖,我們現前就是不生不滅。見性是不生不滅的,佛的意思 就是在妄相上見到一真即證入法界,才真正得到身心泰然,與《心經》中之「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之境界同。
◎ 萬法因緣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念念遷謝,新新不住,此所指的即是行陰剎那生滅,如同燒香,一面燒,香灰一面落,灰落火興,火又成灰。人之初生即如 點燃了一支香,所以燒香亦可以起警覺心,佛門中處處都是表法的。人生雖然變化遷流,但仍然要求養生之道,藉色身以修行。身體要勞動,佛法中拜佛經行均是 動;心要靜,以定養心。既知身體是暫時性的,即不必與人爭;爭名奪利,即是使香趕快燒完。
◎ 度眾生用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成就,要集合眾多人組織一個團體,作弘法利生的事業,才能辦得有聲有色。佛得道後,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常隨眾一千二百 五十人,均是大菩薩再來,所謂「一佛出世,千佛擁護」,他們如同一個大戲班,表演給眾生看。佛在世時之國王大臣均是菩薩再來。《楞嚴會》上波斯匿王是四地 菩薩,示現一個凡夫老人相,作佛的助手,告訴我們年齡不饒人,色身是無常的,作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此國王先示外道後歸依佛,其答覆佛的一段變化密 移,實為感人,其言曰:「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 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為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沉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 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看了這段經文,自然會了解人生是無常的。
◎ 依教修行今生必有成就,佛法不過是增上緣而已,主要還靠自己修。如想成就必須四緣具足,其中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均屬於自己方面的。所以必須要相信自 己,信心具足,法緣當然要結是賓,自己開悟證道是主,賓主認清,福慧雙修。廣結善緣屬於福的方面,精進修行屬於慧的方面。不必等修圓初住時再弘法,說法只 要不說錯就不會出毛病;自己若沒有明心見性,決免不了錯誤,但須根據經典及古大德注疏說,千萬不可用自己的意思說。古人與今人並無交情,古人注疏設非真有 價值,不會流傳到現在。因古時刻一版書不容易,若無價值,誰替他流傳?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