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世道衰微,佛法不振,我們沒有能力扭轉目前的環境,只有先保持自身之清白,先求自度,等待時節因緣成熟,再斟酌行事,千萬不可勉強。同時先求自度,會講經 說法濟得什麼事,必須要求「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均是先求自己成就而後度生。外面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縱然遇到逆境也是佛菩薩來測驗我們 的,如無此境界,如何能成就?
◎ 學佛若是以消遣的態度,求精神有所寄託而學的,又當別論;若是真為了求解脫而修行,首先要破我相,我相一破,四相全破。須知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不可執著。 《金剛經》說眾生怕聞般若,其實若真懂般若即不會怕,般若是無比的智慧,離了般若即不是大乘,離了般若均屬魔攝,無論研究任何經典,離了般若即不能圓融。 真正懂得佛法,不要等死後看到輪迴才覺後悔,先要有決定信心,要深解圓解,才能發生作用;作用即受持,穿衣吃飯均是解脫,在日用平常生活中打成一片。
◎ 何謂清淨法身?即相即性,即空即有,色空一如,即謂之清淨法身。微妙淨法身,法身、報身、應身三身即是一身。小乘說法身是理體,其實山河大地全是法身。見 了性的人六根接觸的境界全是佛菩薩的境界,使自己與外面的境界融成一片;未見性的人看法身、報身、應身不一樣。若是看每個人都是菩薩,則自己已經是菩薩, 在境界上可以考驗自己。但盡凡情,別無聖解,完全是本性的境界,現在是被凡情蓋覆著了;迷的時候有十法界,覺了即是一真法界。講十法界是初級的佛法,《楞 嚴》一下手即用不分別的根性,下手的方法即是圓初住菩薩的方法。初用功時有方便:即少知道事,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處是非多。
◎ 未見性之人號稱顛倒,因其執著「色身包括了自己的心」,凡夫認為自己的心在自己身子裏面。見性如果在身子裏面,則身外的茶碗即不應當看到,所以見性是周十方。心亦在身子裏,如不在身子裏面,則是心之外還有個身。
◎ 佛有三身:應身、化身、或稱應化身,有始有終,如佛之八相成道,八十歲入涅槃。報身有始無終,佛證得圓滿菩提,以智慧為身。法身是理體,無始無終,說始說終均加不上。在《華嚴》中講三身無礙,一身即三身。
◎ 《華嚴經》中至一切處迴向菩薩,以其所種一切善根悉皆迴向,供養功德才能圓滿。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其迴向的方法有十:不亂迴 向。在供養時非常虔誠沒有妄想,以及亂心雜念。一心迴向。專注在一個境界上,沒有其他的妄念,如一心專想阿彌陀佛,心無他想者是。自意迴向。即不往外 求,指的開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解悟與證悟均不是從外而來的。尊敬迴向。如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均應尊敬。不動迴向。心常在靜中,不為外 面境界所動搖。無住迴向。即不著相的迴向。無依迴向。不依靠任何境界,不著在境界上。無眾生心迴向。是無我相,離四相之義。無躁競心迴向。心中平 靜,修任何法門無急躁幸進之心。寂靜心迴向。遠離煩惱,絕諸苦患,與涅槃相應。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