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5-11
- 最後登錄
- 2024-1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22
- 閱讀權限
- 90
- 文章
- 104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 第三住菩薩是修行住菩薩,有善巧方便的修行方法。談及修行,是轉境界,通常講止觀。止息妄念,止心不亂;妄念既伏,心自朗然、無所不照即是觀,尤其重要的 是觀空與有,此是綱領,把握到空有二大綱領,修行即有門路。《心經》中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能知空即有、有即空,就算入門了!
◎ 經云:「趣入無邊法門教海。」受持必須趣入,趣入即是變境界。很多學者誤會以為讀誦即是受持,錯了!受持是依教奉行,這是初步的受持,也是初級的佛法;往深裏講,應當證入,必須入到這個境界。
◎ 諸相指一切相,一切相皆是因緣所生法,因緣散了,相即不存在。六塵皆是虛妄相,佛說不壞世間相。般若講的籠統,中下根性的人並不契機;唯識對於一切萬法說得比較切實詳細。佛說持戒修福者可以接受般若法門,不持戒易趨於狂慧,不修福必墮小乘。
◎ 佛法精華在大乘,既學佛,目標就要放遠一點,不要以為高攀不上。大乘以度他為主,處處為自利是小乘。但小乘亦不易修,小乘要破相。般若是大乘的綱要,無論何宗何派均需要般若。性相兩宗不但不衝突,而且相輔相成,唯識與般若均是破妄想、破執著的。
◎ 《金剛經》之發起,完全是在日用平常當中。入城乞食是日常生活,須菩提見之因而開悟。無上法門即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出來,若非須菩提看破,我們實在無法了 解;佛並未說一句話,須菩提以大悲心為接引眾生特出來啟請,故蒙佛讚許。《金剛經》先表無住,以正智慧觀察眾生界,破我法二執,說離四相(我人眾壽)。此 學大乘人應注意者,學大乘即是菩薩,應直下承當。最初下手用功先不要著相,不著於相即是正住。在日常行事中以布施為第一,布施包括六度,布施即是放下,更 重要的是離相,離相即與般若理體相應。
◎ 從須陀洹至阿羅漢均不著相;如其自己覺得已證得須陀洹,卻尚未破身見,此仍是凡夫,那裏是初果聖人?大乘佛法不著相,於法實無所得,指無上菩提之法。為什 麼不可得?因為法有一個得的心(「得」是生滅心),與法即不相應,《心經》說無智亦無得,必須超越得失心,才真正證入佛智。去了得失心,又怕我們走上消極 的路子,故佛又教我們學無住生心,生清淨心。「生」是現前,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清淨心即能現前,一切不住,一切不離,在萬法中心地不染,不是逃避。佛一 再開示,離一切相,修一切善,才是中道第一義,才是無住生心,此是《金剛經》中講修持方法具體而扼要的說明。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