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1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20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4 07:44: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kgbt280915 於 2019-2-4 07:45 編輯

◎    執著「一切萬法是實在的」謂之法我執,執著「身是實在的」謂之人我執。

◎    《百法明門論》中有五行,五行的名稱是觸、作意、受、想、思。是普,行是行動,就是說這五種行動,它的接觸範圍很廣,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 切時,都有它活動的蹤跡:一切心。它八個識,與每一個識都相應;至於其他的心所,並不是都普活動到一切心的。一切地。行心所所緣的是三千大千世 界,即三界九地。(欲界為一地,色界及無色界各分為四地。)一切性。包括三性,善、惡、無記,一動念即有。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均起作用。

◎    觸由根、塵(境)、識三法和合時所生,令心王心所接觸外境,使其產生其他的心理作用。故三者必須和合才叫作識。觸心所的體性是引君與臣民相接,後面的心所 靠它起作用。作意是警覺,引心趣境,警覺心王與心所,使其發生注意力的作用,例如作事要小心謹慎,就是這種警覺心。觸是對境,亦稱感覺;作意是攀緣,又可 稱為注意。注入作意,注入第六意識,作意以後即有感「受」,領納外境所引起的順、違、俱非境等感受心理,順是喜歡的,違是不喜歡的,俱非是不討厭亦 不喜歡,往深裏講,即苦樂(身)憂喜(心)捨,捨即俱非。想是於境取像,在自心所取的境上,安立了大小方圓、青紅皂白、善惡美醜等等差別之相。心理上起分 別,把境界安立種種名詞,所以想全是虛妄的。如到達想的地步即停止,還好,尚未造業,只是打妄想,若到了思的程度就糟了!思就是意業,亦稱意志,即造作身 口意業的作用,吾人一切心心所的動作與行為,無不由此推動出來,它能令心取正邪等的業因,來造作善惡業。身口意之意,在戒律中小乘思不犯罪,大乘算犯戒。 思是心裏頭有界限,大乘戒難持,一發心十方諸佛讚歎。

◎    五行不是普通人能覺察出來的,以五行修,八地以上菩薩可以做,凡夫無此能力。我們接觸外面,到作意即可,不要有受。遇到境界就受,是薄地凡夫,不能往 生西方;必須把娑婆世界的一切捨掉,冤家對頭的憎恨,家庭眷屬的恩愛一齊去掉,到了八風吹不動的時候,生死就有把握了。如辦不到,應於想上用功夫,如在思 上用功夫,菩薩行就有虧欠了。

◎    百法中別境分為五類:欲、勝解、念、定、慧。別境中之「欲」是緣所樂境起希望,對於喜歡的事物上,做欣求的心理作用,此是廣義的。順心的境界是樂,於違心 的境界,希望遠離,早早離開亦是樂;所以欲是通一切的。不過這希望亦有好有壞,若是希望財色名食睡或吃喝嫖賭,固然是不好的希望;如果是希望成佛作祖,救 世濟人,是好的希望。百法中之別境是與行心所相對的,於一切之心不起,對於各各別別之境而起之心所。例如向所樂之境,則欲之心所起;向決定之境,則勝 解之心所起是。

◎    百法別境中之「勝解」是殊勝的見解,或認識的決心,對於希望的境界很了解,對於善惡正邪的事物有明確的見解,不受其他事物引誘轉變的心理。如學佛的人了解佛法的真實義,若能依教奉行,確能自利利他,離苦得樂,這種見解是不能動搖的。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6: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