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24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5 07:33:2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慢是貢高我慢,僅次於三毒,乃修行人的大障礙,必須除掉。慢的定義是「恃己才能,於他高舉」,自己有才幹,目中無人。不但佛法中講求去慢,儒家《禮記》亦 說傲不可長。證到四果羅漢,慢就沒有了。小乘要證到人我空,須將我執打破;(我執即第七識,第七識中有四大煩惱,其中有我癡即無明,我見即我執,我 慢即倨傲,我愛即我貪。)我執未破,不能證羅漢。如何破慢?要用禮敬。普賢十大願王之第一願即禮敬諸佛,用意在破慢。

◎    疑:於諸諦理,猶豫不決,就是躊躇懷疑的心理。諦理是實在的道理,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的事理如真能了解即不會造業,但對一切事理無疑者不多。成佛作祖,明 心見性,及西方極樂世界的事與理,是否相信,如懷疑,西方即去不了。如對經典有疑惑,學佛即不能成就;佛法最重視聖言量,佛決無妄語。

◎    惡見或稱不正見,是根本煩惱之一。一切凡夫,未階聖道,介爾起計,悉皆是見,思慮推求。審詳而抉擇事理謂之見,通於正邪,煩惱中之見均屬惡見。惡見有五:

(一)        身見又名我見,就是對於五蘊假和合的身心,妄起實我我所的迷執。人生有三苦、八苦、無量苦,破了身見之後,五種受都沒有了(五種受是苦樂憂喜捨)。身見除,煩惱即減輕,菩提即增長。

(二)        邊見:人的思維如不是中道即落兩邊,相對的即是兩邊、大小、有無、長短、上下皆屬兩邊。凡夫生存在相對的世界裏,執斷常空有,障礙了中道。邊見中最重者有 二:一為常見,二為斷見。常見是執著己身有一常住不滅的實體之迷執,斷見是執著死後什麼都幻滅之迷執。阿羅漢見思煩惱已斷,已無身見,住於涅槃,但是落在 空的一邊,所以《楞嚴經》稱之為魔;凡夫住於生死,落在有的一邊,均非究竟。見了性的菩薩比阿羅漢高得多,其涅槃謂之無住涅槃,即不住涅槃而身在三界中, 雖在六道而無生死。

(三)        邪見:凡是不正的知見即屬邪見。不信輪迴,不信因果報應,不信聖言量,是最大的邪見,障礙本身殊勝的利益。自己不信就罷了,還勸別人不要信,此造無間地獄 之罪;八難中有世智辯聰,他有一套理論,他還勸人不要相信,將來引導他人齊下地獄,其罪過彌天。邪見的範圍包括很廣,除去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四 種見之外,其餘均屬於邪見。

(四)        見取見:於諸見執為最勝,非果計果。見就是主觀的一種見解,取是執著,執持自己不正的主觀。如外道生天得永生為究竟,認為是正確,實際生天並非究竟之果,此即是成見;本來天是有漏的,他誤認為天是涅槃妙果,此即是非果計果。

(五)        戒禁取見:戒是性戒,如殺盜淫之類;禁是遮禁,如飲酒食肉之類。持戒持禁,本是善法,何以列為不正見之列?其過在執取。有一種外道得了天眼通,看見牛犬生 天,以為學牛犬的生活即可生天,久之就成了一種外道教,此之謂非因計因,因為牛犬生天另有其原因在。

◎    小隨煩惱有十: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這十種的性質雖屬非善,而其行相互違,不是並起的,故稱之為小隨煩惱。

(一)        忿│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心裏對於某一件事不高興,忿就起來。忿很微弱,知道根本煩惱之嚴重性,要由隨煩惱中一發現有忿起作用馬上就把他止住,用力 少容易控制,小忿要忍,到了瞋恚發出來就難以壓制。我們只知宇宙萬事萬物複雜,而不知人的心心所更為複雜,對於修行幫助很大,一觀照,煩惱就沒有了;煩惱 是以自己的見分緣自己的相分所起的作用,自證分是體都是清淨的。「見」一不分別,「相」就沒有了。心所起作用,一起來就觀照,久而久之,心就清淨了,這是 用功夫最好的辦法。

(二)        恨│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冤為性。恨與忿是兩個心所,忿給恨作增上緣,恨前必先有忿;恨中有忿,而忿不包括恨。只是在小隨範圍內起作用,種子無形相,那 裏去找?法相宗專談相,四分中重在相分,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有忿或恨的現象,其體就是根本煩惱之瞋。

(三)        覆│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自己造作的不善要把它遮蓋起來,不讓人知道,想盡方法掩飾。罪惡不能覆藏,若常覆藏即為積惡,積小惡變成大惡,障礙智慧之開發,只有幫助愚癡;故佛法中重視懺悔,懺悔即是發露,決不覆藏。

(四)        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狠戾為性。就是對於忿恨的事情,加以追懷憂悶苦惱的心理作用,以根本煩惱之瞋為體,其形相比忿恨又重一點。遇到不滿意事,血氣上 升,滿臉通紅,脾氣要發作。凡是常常發脾氣的人,生理上一定有毛病,絕非健康長壽之相。常發脾氣實與他人無關,吃虧受害還是自己,故學佛之人要特別提高警 覺。

(五)        嫉│不耐他榮,妒忌為性,對於他人的榮譽,常懷憂戚。以根本煩惱之癡為體,看到別人有殊勝之處即忍耐不住,生種種障礙。經中常常說嫉妒瞋恚是地獄因,雖在 佛法上修福德,若嫉妒不除必落阿修羅道,修羅雖屬善道,而受報時苦處相當嚴重,修羅常發脾氣,自生煩惱,無人惹他,他自己會發脾氣。學佛真有善根之人,自 不應嫉妒他人之才幹地位財富,想害他人絕對害不了,反而害了自己;一切都是自己心所中生的煩惱,他人有財是他前生修的福報,有前因後果,我們能夠破壞因果 嗎?

(六)        慳│鄙吝財法,不能惠捨,鄙吝為性。以根本煩惱之貪為體,不肯將財或法施捨與人。慳的果報很可怕,經中載周利槃陀伽兄弟二人,先後出家,其兄見他太笨,令 其還俗;佛五眼圓明,留於座下,令其念掃帚,念數年開悟了,辯才無礙。佛說其前世因緣亦是三藏法師,以吝法故今生得愚痴報。吝財亦如是,吝財得貧窮報,凡 物質生活不如意者是過去生中布施少,今生富有者是過去世肯布施。愈富有者愈不肯布施,而窮人反而慷慨,所以窮富是循環的,如命中沒有財富,而憑藉吹牛拍馬 屁或其他不正當的手段可以得到的話,因果律即可以推翻了。

(七)        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為了名聞利養,並無德能,裝著有德,希人供養。僧人托乞食,接受信徒四事供養是正命,作其他不如法之世間事而生活謂 之邪命。但中國風俗習慣氣候不同,托乞食,樹下一宿,不易實行,所以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接受信徒不動產的供養,團體生活雖清苦而安定,可以專心修 行。

(八)        諂│矯飾異儀,以罔冒他,諂曲為性。不守常態,故意變更一種方式教化眾生,巧言令色,以取悅於人。以佛法教化眾生,應根據經律論,在儀式方法上要承襲大德 之遺規;但他不照經典說法,不照古德儀規方式,用奇異方法,吸引一般愚人,拉攏信徒。本來佛無定法可說,因時因地設施不同,焉能說其不對?因為他的目標是 為了名聞利養,他的教法使信徒走入邪道,此心所之體是貪與癡;如使眾生獲得正知正見,即不為諂。

(九)        害│於諸有情,心無悲憫,損惱為性;即缺乏同情心。研究唯識學知道害眾生之心即是此心所所起的作用。譬如看見一隻蚊子趴在牆上,想打牠,馬上覺悟,想想這是害煩惱心所起作用,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彌勒菩薩滿面笑容,絕無惱害眾生之念。

(十)        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對於自己一時際會世間隆盛之事,得意忘形,其體是貪。慢與憍又不同,慢範圍廣,是末那識的四煩惱之一;而憍則是世間所 謂值得驕傲的,如自己學問好,有技能、藝術地位、財富,在一般親戚朋友中確實比旁人強,值得驕傲。其實懂得佛法的人知道這是煩惱之一,沈醉於驕傲的人,便 會生起一切雜染之法,起因還是貪愛,離了貪,也找不到驕傲了。

◎    中隨煩惱有二:無慚、無愧。此二心所與一切不善心並起,故稱中隨。

(一)        無慚│不知自短,輕拒賢善。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對於自己的品格及賢人善事都輕如草芥,自暴自棄。其作用能生一切惡法,即不知恥。知恥近乎勇,我們的生活環 境不如人不是恥,我們的智慧不如人才是恥,我們的心地清淨不如人是恥。若比三惡道眾生,我們殊勝多了,但必須把標準提高,應與佛比,決不甘心屈曲於佛之 下。

(二)        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即不怕人家批評,不畏譏誚,不避嫌疑,無所顧忌;偏偏崇拜暴虐,推重過惡,不以罪過為恥,更無視於社會輿論的責難,因而引生了一切惡行惡事。

◎    大隨煩惱有八: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此八種心所,因及一切染污心,故稱為大隨煩惱。

(一)        不信│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對於三寶聖賢的實有事理、功德、能力不肯忍可,不肯相信是真的;對於三寶清淨之德,以及自己亦有佛性均不相 信,不相信自己能作菩薩,不會發心從事自行化他的事業,對於修行有很大的障礙。總要相信自己一生能成就,有能力弘法利生,這樣才能蒙佛菩薩加被。相信佛菩 薩決無妄語,信聖言量,這是相當困難之事。《阿彌陀經》是難信之法,完全是聖言量,如百法中各名相,每項解說明白尚有其理論在,故易於接受,而西方極樂世 界似在虛無縹渺之間,難以置信,須待行解相應,經過實驗之後,證明佛說不虛,方能真信。信在十一善法中列為第一,如不信即與解脫無緣,凡是不能接受佛法, 不能依教修學的均屬大隨煩惱不信起的作用。一切染法都各有各的別相,唯有這不信,他不但自相渾濁,而且也渾濁了其餘的心心所法。好像極污穢的東西,不但自 穢而且穢他,所以《成唯識論》曰:「然諸染法,各有別相,唯此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不信是與信相反的穢濁心,即不信 樂善法,不求善果的懈怠心。

(二)        懈怠│惰於修善斷惡、障精進。每人均有懶惰之性,蹉跎歲月,虛度光陰,須以精進對治之。披甲精進是不要命的幹,還須要善巧方便作助緣,大乘佛法以化他為 主,化他即是自度。佛陀在世時,人們善根厚、煩惱輕,末法時期人們煩惱重、善根輕,所以後來祖師制定早晚課以資共修,防止懈怠。懈怠的人,他能使染法滋 長。不但對善法不勤的人名叫懈怠,就是對一切染法勤勉的人,也叫作懈怠,因為他的善法都隨著染法的滋長而退轉了。

(三)        放逸│不能防染修淨,障不放逸。放蕩縱逸,既不認真,又不負責,不肯向上的心理,作事不可靠,對於染法不能防使不起,淨法不能修使增長,使惡法增長,善法損減。菩提道上如不全心全力的去修持即生障礙,放逸就是沒有至誠心,亦即不能發菩提心。

(四)        昏沈│神志昏蒙,多增睡眠,妨礙止觀,不修正道。最普通的現象是打瞌睡,不管做什麼事都提不起精神,萎靡不振,障礙輕安,障礙定。對治的方法是起來走走, 經行拜佛。精神提不起來,佛法就入不進去;如對佛法有濃厚的興趣或得到法喜,自然就不會昏沈。每個人的對治方法都不一樣,那一種方法有效,即用那一種。昏 沈的自相就是昏惰沈重,他能令俱生的心心所法沒有堪任善法的性能,能障礙善法中的輕安,能障礙對事理的觀智。

(五)        掉舉│就是令心妄動浮躁的心理,特別障礙修定的心。大隨起來,八個心王均受影響,初學佛的人常常犯,聽經看經也常犯。對於境界,心靜不下來,障礙了行止, 心中亂想,妄念紛飛;靜坐的時候,愈為顯著,一坐下來,妄念全來了。其實平時妄念即如此之多,不覺察而已,一坐下來求靜才發現這麼多心所起作用,研究唯識 的人知道這是掉舉的見分緣掉舉的相分,不理會它就沒有了。初學的人希望在幾天之內斷掉是不可能的事,操之過急,只有增加煩惱。掉舉令心於境,不能寂靜,就 是掉舉的體性;掉舉的別相就是囂動,能障奢摩他。

(六)        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記憶力太差,讀書一遍兩遍都記不得,年齡大了記憶力更差,其實是分心使然,如果專心注意力集中,看一遍還不會忘記。防止失念即 須專心,更重要的是複習。對於所緣的一切境界,不能記憶清楚,常常忘失,丟三落四,是失念的體性,能障礙正念,為散亂心所依託。是五別境中念的一分所攝, 或謂根本煩惱癡分所攝,實則念癡俱攝。

(七)        不正知│於所觀境,起錯謬解。與正知正見相反,為一切惡業所依。對於所觀察的境界上起了錯誤的見解,而毀犯了一切正因果法。凡是知見不正的人,多數是犯戒律、不信因果報應,此屬於根本煩惱癡之所攝。

(八)        散亂│於諸所緣,令心流蕩,能障正定;不但如此,邪知見亦依此心所而發生。散亂是精神不能集中,六度以禪定對治散亂;學佛所求者為定與慧,既為定慧之障礙 即應設法對治之。散亂與掉舉不同,掉舉是說心對境界易起分別,更易能知之心,一境多心;散亂是對境界起攀緣,更易所緣之境,容易轉移,一心多境,無法專 心。散亂的別相就是躁擾,躁是心急不安靜,擾是騷擾紛亂。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6: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