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5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25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5 07:34:1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其名稱如下:得、命根、眾同分、異生性、無想定、滅盡定、無想報、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無常、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方、時、數、和合性、不和合性。

(一)        得│是假立的名字,例如得錢,所得的是錢,不是得的得。凡夫有所得之心,未獲既獲,得已成就不失,皆名為得。

(二)        命根│命即壽也。由過去之業而生,因而一期之間維持煖與識,名之為命;命能持煖與識,故名為根。又命根是由壽煖識三法上假和合而成,壽煖識三法若捨棄了一樣,命根就不能存在,故命根亦是假名。

(三)        眾同分│六趣差別、各各不同,自類而居。眾是大眾,同是相同,分是一分子,大眾聚合的共同之一分。如人類彼此皆是人、同是人、一個人是眾中之一分子。每一 道有每一道的行業,各各不相同,雖同為一類,而所見外面的境界不一定相同,如兩人同見一個境界而感受不同,各人現各人的境界。宇宙人生是自己變現出來的, 自己享受,自作自受,與任何人均無關係,沒有真正的相同,正報依報都是心變的。

(四)        異生性│異是異類,生是眾生,性是性質,未得聖果即有染淨淺深之不同。菩薩有四十一位,圓初住以前有十信位,十信位包括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是淨,程度各 各不同;六道是染,輕重亦不同,有人天,有三塗。此之謂異生性。小乘初果比凡夫殊勝,如細分之,其程度無量無邊,如學校每年級程度不同是大致的分類,而每 人程度又各各不同。

(五)        無想定│想是想心所,就是行中之第四位。心裏所想的善惡事務,入此定者止其想心,滅第六意識不起現行,如石壓草,出定還想;屬外道定。此係修世間禪定; 修四空天的功夫,雖不算究竟,比凡夫殊勝多了!無想不是斷滅而是伏滅,若是斷就出了三界。定的功夫能令心王與心所不起作用,心王有心王的種子,心所有心所 的種子,伏滅是定功的力量,而是有限度的,縱然修到了非想非非想天,只有八萬四千大劫的壽命。

(六)        滅盡定│比較又進一步,滅前六識心心所法及七識一分。羅漢所證又稱為第九次第定,不但前六識可斷,連第七識染的一分亦可斷掉。有清淨我,有染污的我,滅七 識的一分指七識中的我執,而仍有法執;此境不究竟,羅漢、辟支佛均在此境。六道中之凡夫外道誤認無想天及四空天為究竟,以為是已證到究竟果位,殊不知其境 界是虛妄的,《楞嚴經》中五十種陰魔均認為是已經成佛,其實是五陰變現的。入大乘門要把名聞利養掃得乾乾淨淨,否則沒有不墮落的。名聞利養得來的享受,至 多只能享受二三十年,以短期的享受換來長期的地獄果報,太愚癡了!滅盡定又叫作滅受想定,在心所中功用最大的莫過於受想,受是五行之第三位,想是第四 位,因為受是領納前境,想是想像前境,前境既被領納想像,則生順逆之心,便起愛憎,遂造諸業。

(七)        無想報│又名無想天。四禪有九層天,其中第四位為無想天。定中一點念頭都沒有,只有靜,沒有慮,只有止,沒有觀,是無想定,報在無想天,在第四禪。小乘聖 人亦在第四禪天,所以四禪是凡聖同居的。小乘人在此續修九次第定,《楞嚴經》言之極詳,有方法可以滅前六識心心所,即用根不用識,用識是用分別心、染污 心,用根是用清淨心、用無分別智。無始以來用識用慣了,用根太不靈光。無想報不是真正的果報,定功失掉馬上墮落。五百大劫,都無想心,報盡命終,隨先造 業,還入輪迴,升沉不定;我們不必修。

(八)        名身│名是名字,身是聚義。單名能詮自性,多名方名名身,例如碗之一字是名,茶碗二字是二名連在一處,即為名身,名身即名詞之謂也。

(九)        句身│一句名句,二句以上名句身。一句要有一個主語和一個述語,例如雞啼,有主語與述語,此名為句,一句為句,二句名句身。

(十)        文身│文即是字,一字為文,二字為文身,是名與句二種所依。外國文是字母,中國是點畫,文身即是一個單字。口說出來謂之語言,寫下來謂之文身。

(十一)      生、住、老、無常│此為四個名詞,是有為法的四相。本無今有謂之生;生已暫停謂之住;從生至死,剎那變異謂之老;器世間有成住壞空,眾生有生老病死謂之無 常。此四法自無始以來,眾生即執著不能捨離,以致有輪迴之苦;如知其是假的,在六道中即沒有苦樂的感受。佛說苦樂乃是隨眾生而說的,因為不隨眾生說,眾生 不會了解。

(十二)      流轉│一切有為法都是生滅無常的。凡夫觀感中有因果相續不斷的現象,如種生芽,芽生根葉花果,果又結種,種復生芽,世間因果相續,循環不斷。因與果亦是心 所變現,總綱是心外無法,佛菩薩祖師大德只是增上緣,修行完全靠自己。眾所週知的野狐禪故事,一字之差墮五百世野狐身,大修行人亦不昧因果,佛尚有馬麥之 報,造惡因有惡報,因果相續不斷即是流轉;但不必怕,專心念佛,不再造惡,一心求往生,即可改變。

(十三)      定異│定是決定,異是差別,各類有情,性質不同,決定別異;如人間的有情,當然與天上的有情不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不能抵銷,阿賴耶識中之種子無 量無邊,一有造作即有因果,一個生滅即有一因果。心心所全在造作,一刻不停,所造的必有報;種子遇緣即起現行,有功夫的人可以控制,但無能力改變,故造因 太要緊,不能不慎重。等佛把阿賴耶識改變為大圓鏡智時,種子即消了。每一尊佛其慈悲不可思議,他一定要帶一分生相無明,不肯到常寂光土去,此一分無明不 破,是為了度一切眾生。懺悔罪障有事懺有理懺。性是一片光明,善惡種子均為染污,種子如霜雪,懺悔如太陽,換境界改變心理,使之與本性相應,謂之理懺。初 學重在事懺,最要緊的是發露懺悔,大家都曉得,大家知道,就報掉了。(善事不讓人知道,亦即是現在不要輕於報掉。)學佛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而不去修行,幾十 年豈不白費了嗎?愈是人來找麻煩,愈歡喜;愈阻撓,愈可以替我們消災。走在馬路上,他人罵我一句,他是替我消災的,應感激之不暇,焉能對他發脾氣?

(十四)      相應│因果相應,造何因得何果,相契合之意。善法與善法相應,惡法與惡法相應。此心不相應行法之中有「相應」一法,是說明此二十四個不與心王相應,但同類 與同類還是相應。宇宙萬有,各從其類。這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既不是有知覺的東西,當然不與心王心所相應;又不是有質礙之物,當然不是色法;既是有生滅, 亦不是無為法,所以名之曰心不相應行法。

(十五)      勢速│勢是勢力,速是快,勢力速疾義。是平等的行苦,剎那不停,一切有為法全如此。有情眾生從生至死,念念變遷,剎那生滅,流轉迅速;無情的生住異滅,器世間的成住壞空,一分一秒均不肯停留,一生下來直奔此一目標走,此目標即是死。

(十六)      次第│編列有序,令不紊亂。一切法中均有先後次第,如一本書有第一頁第二頁,住戶有街道門牌號數,又如天干有甲乙丙丁,地支有子丑寅卯等,均屬次第,尊卑、上下、左右、前後、有規矩者皆此攝也。

(十七)      方、時、數│此為三個名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等謂之方,過去現在未來、今天明天、上午下午謂之時,一二三四十百千萬謂之數,全是從因果分位上假立的。雖是 假的,如執著即有障礙;如有相當功夫,見了性,在四無礙法界中沒有方時數等(四無礙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十八)      和合│眾緣聚會,古人有喻水乳交融之義,如函與蓋亦為和合;單從和合上講,是不相應行法。世出世法均重視,和合就是一切事圓滿成就,所謂六和合者即為僧團之和合。

(十九)      不和合│諸行緣乖,什麼事都有障礙,如冰炭不容,楚漢相爭。六和合中之見同解是一切和合之要件,見解上要相同,不要發生歧見,必須深入經藏,見解一致,才不會發生爭執。

◎    無為法分為六種:

(一)        虛空無為│無為法是真如本性理體的境界,謂真空寂滅之理,本無造作,故名無為。證得無為之後,最可貴的是無所不為,三業不造作謂之無為。虛空無為,非心非 色,離諸障礙。地球有成住壞空,而虛空無變化,看似無為,實際上非真無為。虛空即無礙之義,謂真空之理不為惑染之所障礙故,故名虛空無為。以無礙為性,無 論向何法,無礙亦無被礙,其相恰如世間說的虛空,故名為虛空無為。世所言之虛空,雖如無為法,然彼為眼見之法,且自不礙他而為他所礙,呈廣狹方圓之相,非 無為法,故稱之為空界之色,而攝於色法中之顯色;此虛空無為則於色心之諸法及空界之色外,有一實體。《俱舍論》中說:無為法不障礙一切物,一切物不會障礙 無為法,然而不可誤會以為是外面的虛空,那是有物處就會障礙,虛空不在其處。

(二)        擇滅無為│擇是揀擇,滅是寂滅。謂聲聞之人依智慧揀擇力斷除煩惱,遠離見思繫縛,即證寂滅真空之理,所顯之一種滅諦,謂之擇滅無為;其滅依擇而得。此滅體 即涅槃。名之為滅者,以其為滅煩惱而顯之實體,且其體中有為諸相寂滅也。無為法的真理,是要把煩惱滅除了才能顯現。用什麼東西才能把煩惱滅除呢?必須用智 慧,所以說揀擇智慧,滅除煩惱,所證之理就叫做擇滅無為。

(三)        非擇滅無為│有兩種說法:煩惱缺了緣即不能生起。一切有為法都是仗因托緣而生的,煩惱也是有為法之一,當然不能離開因和緣,遇到緣才會生;假定永遠遇不 到緣,就永遠生不起來;既然生不起來,揀擇什麼東西去滅除他呢?有煩惱才要去滅,沒有煩惱,滅什麼?所以叫做非擇滅。無為的法性自體本來清淨,沒有煩 惱,用不著擇智慧來滅除。謂聲聞之人證果之後,諸惑不復續起,自然契悟寂滅真空之理,不假揀擇,故名非擇滅無為。

(四)        想受滅無為│想是想心所,取像為義;受是受心所,領納為義。就是五行中兩心所。想受一滅,違順的境界也就不發生作用;有為一停,無為顯現,也就是入滅盡定的人所證到的無為。滅六識心想及苦樂二受之位所顯者,名為想受滅無為。

(五)        不動無為│色界第四禪的禪定,捨念清淨,無喜樂等動其身心。經中說世界要壞的時候,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掃三禪,而第四禪不受影響,故稱為不動。但第四 禪有凡夫、外道、聖人三種之不同,現在所指的是五不還天的三果阿那含,他的境界是三災不至,煩惱不生,而顯現的無為,叫做不動無為。

(六)        真如無為│這個無為才算是真體,前面五個都是方便說的。真如無形無相,那有分為類別的說法?即真如二字也是方便言說、名字相而已。《唯識論》曰:「真謂真 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異。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 異名也。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6: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