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6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30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6 08:53:2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學佛須行解並進,久久不懈。障漸漸輕,心漸漸空,慧漸漸開,這三種情況可以測驗,煩惱少了,心中掛念的事情也少了,常常考驗自己有無進步,我法二執也隨之 而漸化漸除,法與非法亦漸漸不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就成功了,不但理論上明瞭,而事實上也確屬可以作到。人本來是離不開社會人群的,耳聽的聲音,眼見 的色相,無法避免,如心不清淨即令閉門靜坐,其意境中正不知有多少色聲香味觸幻象顯現,要點還是在於心清淨則境界自然清淨。四科七大為入道之門,是真正的 佛法,必須解行並進,久久熏習,令其道眼明,道心淨,而能反見反聞,然後對境遇緣,乃得見如不見,聞如不聞。行是舉心動念,造作行為;解是知道念頭的真實 狀況,即是觀照。此時道眼既開,心地清淨,根塵接觸時,知道根是什麼,塵是什麼,識是什麼,反聞就是見性不著相,所見所聞是法性,見如不見,聞如不聞,了 生死,成佛道,一生可以成就,此時已經有了相似的真信,六塵境界現前,心裏都能太太平平,不會動心,在生活方面純以般若智慧作主宰,沒有感情衝動,表情上 與凡夫無二,心地絕對清淨。大用無涯是自在解脫的境界。

◎    發了大心之後,欲紹隆佛種,度脫一切眾生盡成佛道,生生世世不捨眾生,但是人事環境太複雜了,若不離一切相,便畏生死流轉,而退了道心,前功盡棄,如舍利 弗發大心,因人乞眼,示現難行之法,以及阿難想學大菩薩,平等乞食,而遭摩登伽女之難,均是給學人之警惕。悟達國師十世為高僧,冤家無機可乘,俟為國師, 皇帝賜沉香座,生得意想,冤家乃得其便,遂有人面瘡之厄。由是可知發大心修大行實在不容易,然而有勝方便在,即念佛求生西方,難而不難,須知念佛法門正為 發大心者說,幸勿輕視,否則實在大誤大癡。

◎    菩薩發心是周法界的,既法界即是無始無終。菩薩大悲門亦無有量,大悲門是觀世音菩薩所修,其行願為尋聲救苦,決不捨棄一苦難者,不信佛的人與毀謗佛法 之人亦均在被拯救之列。佛菩薩看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決無分別,悲心度眾亦是無邊際的。大願門亦無有量,願有四十八願、四弘誓願,願願均能互攝容,最後均 可歸納為一條,即眾生無邊,願亦無量。大慈門亦無有量,慈能與樂,何為最樂,能深培善根最樂,真智慧是一切善的大根大本,無智者得三界有漏的福報,享完之 後再受罪,故必須使眾生福慧雙修。菩薩所修行的亦無有量,三業不停的在行動,凡夫是盲目妄動,故必須於一切時一切處恒常修習,常隨佛學。最基本的是依戒律 學,經論是佛的意的行為,修正思想須依經論,修正身口的行為須依戒律,佛法不是空談口號的。菩薩三昧亦無有量,因境界無量,定的種類亦無量,有了定功,自 己可以作得了主宰,無論遇何境界均不為境界所轉。菩薩總持力亦無有量,總持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總持就是理解力與記憶力,對十方諸佛教法均能奉持不忘。

◎    不管旁人用什麼心腸對待我們,不要去理會,我不與他劃界限。菩提心不發則已,如發先把分別心化除,把心量不斷的放大,才能與法界理體相應。親近供養一尊佛發菩提心不能稱性,親近萬佛仍不能稱性。《四十華嚴‧普賢行願品》卷八有云:

「菩薩為欲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為欲親近供養一切諸佛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為欲嚴淨一切諸佛所有剎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為欲守護一切佛教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為欲隨順一切如來所行之道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為欲成滿一切如來廣大誓願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往一切諸佛國土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入一切諸佛眾會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知一切諸世界中諸劫次第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知一切眾生心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知一切眾生根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知一切眾生業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知一切眾生行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滅一切眾生諸煩惱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欲拔一切眾生煩惱習氣海悉無餘故發菩提心。」

◎    學佛須有師承,臺中李炳南老師教人學印光祖師,天天看《印光大師文鈔》,照之而行,如同天天親近他老人家,學其品德修持,學得同他一模一樣,天長日久印光 大師在不在世都沒有關係。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亦成為一代祖師。一切善知識均是老師,學問愈高愈謙虛,沒有一個大學問家貢高我慢的。沒有頓超的智慧,只好 由漸修入手。

◎    只有度眾生之心,而沒有任何條件,才能離相,離相本性即現出來。發菩提心,不怕任何艱難困苦,方能有所成就,要直下承當。菩薩均為在家相,如文殊、普賢、 觀音皆現在家相;菩薩在社會上幹的各行各業,與凡夫沒有兩樣,不過凡夫是為了個人,而菩薩是為了社會大眾。只要有善舉應盡心盡力去做,譬如做學生好好讀 書,成績優良,在家孝順父母,在校敬事師長,這就是行菩薩道。佛法非常平實,決不好高騖遠,但娑婆眾生往往覺得自己業障深重,不敢高攀做菩薩,這種自卑的 心理,還沒有開步走就打退堂鼓,已注定了不會成就。殊不知一闡提也能成佛,五逆十惡也能往生,怕的是不能回心轉意;把念頭轉變過來,信心增強,一生成就並 無困難。世出世間法均建立在信心上,信後要求解,解而後行,解是認識路,行是走路。《大乘起信論》中說:

「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 念佛因緣,隨願得生他方國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 退。」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6:4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