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9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40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8 07:54:5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初禪為色界第一層天,已經離開欲界,財色名食睡都離開了,才能到達初禪。

◎    《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云:「聲聞者謂有眾生聞小乘教,知三界不安,皆如火宅,厭患心生,欲求出離,修五停心觀、七方便等,斷四諦下分別煩惱,得初果進 修,漸斷俱生煩惱,乃至證阿羅漢果,即四果四向是也。」淨緣起講四聖法界,一為分淨,即是部份的,不是圓滿的。聲聞雖淺,而薄地凡夫還很難做到。經中說有 一類眾生聽聞佛法,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心生厭離,想了生死、出三界,需要修五停心觀。停是停止,有五種方法停止心行造業,此五種方法是:

(一)        多貪眾生不淨觀:此觀是對治淫欲心甚重的人說的。凡是動物皆有色慾,此係眾生業重所致;色慾之心為欲界眾生所獨有,此心不除,尚未能出離欲界,何況色、無 色界。不淨觀有七:種子不淨、受生不淨、住處不淨、食噉不淨、初生不淨、舉體不淨、究竟不淨,此七種多分係對於生時的觀想。此外對於死後的觀想有九,名為 九想觀,多分指死屍潰爛腐化敗壞,無可留戀貪愛。

(二)        多瞋眾生慈悲觀:此觀是對治瞋恚心重的人說的。謂多瞋恚之人,於諸違情之境,生忿怒,當用慈悲觀治之,愛念悲憫一切眾生,不於彼而起瞋心。

(三)        多散眾生數息觀:謂心多散亂之人,當用數息觀治之。數息者,以鼻中出入之息,或數出息或數入息,端正心念,從一至十,不多不少,周而復始,令心不散亂,心定下來,使心不致到處攀緣。

(四)        愚癡眾生因緣觀:謂愚癡不明是非之人,當以因緣觀治之。因緣觀者即觀十二因緣。以眾生迷惑顛倒,撥無因果,執著斷常二見,為非作歹,毫不在乎,故令觀十二因緣,三世相續不斷不常,一切果報是自作自受,明白因果之不爽即不肯隨便造因,以破愚癡之心。

(五)        多障眾生念佛觀:末法時期障礙重重,當用念佛觀治之。障有三種:昏沈暗塞,聽經也聽不進去,看經也看不懂。當觀佛的相好光明,或觀白毫相或觀卍字相,或 觀佛之依報如蓮花之開合,以對治之。惡念思惟,時時有瞋恚嫉妒、貢高我慢。應常常觀想佛之十力、四無所畏,佛的廣大神通、威德能力,以對治之。境界逼 迫,樣樣不如意。應常思念佛的般若空慧,度世利生,以對治之。

◎    七方便:方是方法,便是善巧;一切眾生欲出三界,斷除煩惱,證真空涅槃,必先以此七種法門而為方便。

(一)        五停心(已詳見前條):我們學佛難有成就,即是沒有小乘基礎;我國古德因有儒家道家的學問與修養,足以代替小乘的根基,故能德業有成。

(二)        別相念:即各別行相觀照之義,係指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種行相各別不同,故名別相念。

(三)        總相念:即舉一反三之義,每作一觀,即併作其餘三觀。例如觀身不淨時,併觀此身是苦、無常、無我。

(四)        煖位:煖者從喻立名。修行人對以前三種方法功夫得力,能發相似之解,伏煩惱惑,得佛法氣分,謂之真空之理,雖未真證,已有相似之解,猶如鑽木求火,火雖未現,先得煖氣;當無漏智火將生,心中光明啟發,故謂之煖位。

(五)        頂位:屬於四加行,得到的相似解,更為高明,轉復增勝,那是定、那是慧,自己清清楚楚,如人站山頂上一目了然,悉能明了;進而智慧增長,達於頂點,到此地位往生已有把握。

(六)        忍位:忍可、同意、認可之義,智慧又高一層。謂由前所得相似之解,增進善根於四諦之理,堪忍樂欲,其心堅住,名曰忍位。三善根即不貪、不瞋、不癡,小乘人 著重於苦行,苦的境界容易激發道心,順境容易淘汰人,福報一享就把人享迷惑了,而樂的境界亦可以接觸,但是要到三善根現前的時候,亦可以處順境。

(七)        世第一位:世間中是第一之人;謂修四諦,行至此漸見法性,將入初果,雖未得於聖道,而於世間有情之中稱為第一。四果有四向,此是初果向,再進一步即達到初果,初果是聖人。



五停心觀

別相念處  三賢

總相念處

煖                 

頂                              三生乃至

忍                              六十劫

世第一法                      修四聖諦

預流果

一來果

不還果   

阿羅漢果

◎    緣覺修十二因緣證得辟支佛的果位,辟支佛譯為緣覺,有麟角、部行之別:麟是麒麟,麒麟有一個角,所以緣覺又稱為獨覺,其特性喜清淨,根性猛利,獨自修行, 不願與人為侶,其證道亦在無佛出世,自行悟道。部行者有同參道友,亦是在無佛時代,謂之部行獨覺,亦有一二三四果或七方便中之四善根。惟無論聲聞與緣覺, 唯除我執,未除法執;唯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唯證人我空,未證法我空,故云分淨。

◎    在一切經論中,對於一切諸相有種種說法,名詞之解釋屬於次要,任何一個相不過是因緣和合而現的相狀而已。人為四大五蘊之身,是諸法所生,而諸法又是因緣 生,一切諸相即是非相,非相即是空相;所謂眾生,是由眾緣和合而生的相,講到極小仍是眾緣和合,任何一個物體均可稱為眾生。房子建築不能說沒有,如說有, 當體即空,和合之因緣是水泥、鋼筋、磚瓦湊合起來的。

◎    《金剛經》專明實相,實相絕無內外方圓有形之相,本非一切相,絕待空性,畢竟寂滅。相者相狀,指外形之狀況,亦兼指內心之狀況,一切諸相莫非色受想行識五 蘊假合,變現出種種有生之相,宛然現有之時,當下即空,生即無生,故曰「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此明生空之義。眾生者謂五蘊眾法假合而後有生,假現成此幻 相,亦本非實;受想行識皆是妄心,領納憶念遷流分別,積無數之業力,枉受輪迴之苦,所謂緣聚則生,此約五蘊眾法當體即空言,故曰「一切眾生則非眾生」,此 明法空之義。再進一步言之,知得五蘊法之本身,是由其他眾法之變現,可見五蘊乃是假法;然則由五蘊變現之一切諸相,豈非假法中之假法,其為有即非有,已彰 彰明甚,故曰「一切諸相即是非相」。應知一切眾生之五蘊色身,皆是四大之所聚合,業力之所執持,清淨心中皆無此物,由此可悟約五蘊變現言,固相相不同,而 約自性清淨心言,則無異無相;然則豈可昧同體之真性,執幻生之眾相,分別人我之眾生耶?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6:4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