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3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55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12 07:40: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學唯識者特別重視阿賴耶識的種子熏習。我們舉心動念都是業,一念善心起,阿賴耶識中即落一個善的種子;一念惡心起,阿賴耶識中即落一個惡的種子,所以不能 生惡的念頭。煩惱一起,即應馬上提高警覺,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在二六時中若常念佛,則善惡兩種境界均離開而超越於三界之外矣!

◎    莊子說:「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很高的境界。迷惑顛倒的凡夫認為我就是自己,我以外者均不是自己,結果自己的心隨境界而轉,見善則喜,見惡 則怒,自己作不了主,必須到了八風吹不動的時候才有把握,所以《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能轉物的人把十法界轉變為一真法界,凡夫把一真法界轉 變為十法界,一切萬法是自己心中的相分,能轉物者即是轉自己的見相二分,如真能通達一切唯心造,分別心就沒有了,人我執、法我執也都沒有了。有人我執即有 煩惱障,有法我執即有所知障,二執破二障亦破。佛千言萬語即是離開執著,轉了見分之相,心即清淨,心淨則土淨。有人專心念佛而不能往生,其過在道理不明, 不得其法,所以學佛必須親近善知識,深入經藏,以免盲修瞎練。

◎    經曰:「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本是」二字是先說出真相,此即諸法實相,所以佛與大菩薩自住三摩地中是實相、是理體。妙明 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即是實相,何謂妙明?佛經中之妙字多顯示非空非有的道理,如法輪之圓心,到底是有是沒有?有無二邊都超出,此謂之妙,亦是寂照不二義。寂 是體,照是用,心要寂靜,又要明了,任何事情都通達,而常在定中,心是定的,境界無論如何煩擾而心不動。佛是上根利智的人,深深了解此中的道理,故令眾生 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上用功,則煩惱不斷而自斷,還用得著去修持嗎?「無上菩提」是從本覺果體上講的,此種理體,一切眾生圓滿具足,不過佛是證得了,凡夫 雖未證得而並未減少,故《心經》云不增不減,佛見無分別,看眾生都是一樣的,凡夫有分別心,所以見人有高下。本來圓滿,故稱無上,「淨圓真心」本來無染, 《心經》上說不垢不淨;本來無染,何言染淨。此說明常住真心即是一個真體,亦即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華嚴經》稱為一真法界。「妄為色空及與聞見」,此 說明從真起妄,謂本是一真心體,轉妙明而為無明,轉真覺而成不覺,起為業識。《起信論》云:「一念不覺而有無明」,讀此經文即應注意「一念」二字。若是專 在一念二字研究揣摩,反而又生了無量無邊的念頭;若是將一念歇下,一念不生,當下即如明鏡一樣,外面景色統統照在裏面,無不了知。如果開悟了,境界與真心 是一體的,真妄一如,妙淨明體即現前。一切萬相均是由真心變現出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遂現出見相二分。色空即所現之相分,包羅依報山河大地萬事萬物 等;「及與聞見」即所現之見分,皆屬妄為,本非實有,宛現二相,則是非生起。所謂一真法界,只認體不認相,若著相即不見性,則有十八界。

◎    身心得到自在,活在世界上就一切自在了,阿賴耶識中的種子也就都轉變為無量的善巧方便,超出了真妄兩邊,二邊均離。真能轉物時,六根可以互用,背後的東西 可以看到;心境湛然,身為法性身,境也是法性境,也就是常寂光土,無身無相。不能轉物是凡夫,若能轉物是如來,我們雖不能轉但是知道一點消息。禪宗大德註 《楞嚴經》的很多,有修行人讀到「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一段文字,就請教大德說:「一切萬相均是物,如何轉法?」大德答覆說:「飢來吃飯、睏來眠。」這不 是禪宗的機鋒話,是老實話,一動分別心即為物所轉,吃東西講究色香味,睡覺時要挑舖位的軟硬,就是動了分別心。心靜下來,於一切境界不分別、不執著,生死 就了啦!知道山河大地就是自己,生、住、老、無常(死)均在二十四個不相應行法中,根本就是虛妄的;若不怕死,心地坦然,死了之後願到那裏去就到那裏去, 自己可以作得了主。日用平常當中不起分別心,即是轉物的初步,如從前有分別心,現在淡一點也好。

◎    《楞嚴經》云:「佛告文殊,及諸大眾,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這段經文非常重要,我們要細細 體會方能知其深義。「大菩薩」是指八地以上的菩薩,非但二乘無分,即權教菩薩亦未包括在內,是佛及圓頓菩薩的境界。「自住三摩地中」是指佛的性定自住本地 風光,不假修為造作。因為權小是用意識心,其所修定有出有入,佛所住的是楞嚴大定,靈光獨耀,迥脫根塵,絕諸對待,能所俱空。「見與見緣」,見是見分,八 識能緣的見分,包括五十一個心所所緣的見分,見緣是心心所所緣六塵的相分,能緣的是根,所緣的是境界,此二分均為依他起,即無自性,眾緣和合才有此妄相。 想是第六意識的妄想,相是六塵緣影,前塵虛妄的境界,此三六十八界一切諸法,凡夫外道內執身心為實我,外執萬法為實法,具足我法二執。如真能通達此項道 理,即找到宇宙萬有的本體;本體是真如本性,萬法是由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佛及圓頓菩薩了知計(六識)本空,依他如幻,從緣無性,本無所有;若能常住此 境,即能轉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成佛無疑。

◎    佛舉出一真法界不容有分別存在,而凡夫自無始以來即與分別心結為不解之緣,很難把觀念改變過來,在楞嚴會上,文殊出來啟請佛開示,是幫助我們解答這一個問 題。文殊對佛說:「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此段文字含義甚深,是說明一個 人說是與不是都加不上,必須有兩個,才有一個是一個非。在一真法界上決不允許有是非之念,換言之,亦決不許可有相對的念頭存在。再進一步言之,即不許有念 頭,清淨心沒有念頭;我們真心不能現前,即是被煩惱蓋著了。學佛就是要把握綱領,即能超越,許多人對於佛法自以為有成就,假若與經義對照一下,恐怕千千萬 萬人所修的都是有漏的福報,而誤會為功德,教理不明是其主要原因。所謂功德者視乎心之是否清淨,心中有是非二相即不清淨,清淨心一法不立。文殊菩薩說這一 段話的含義,是說我本是一個真文殊,比喻一真之體,於我真文殊分上,並無那個叫作是文殊者,意顯一真法界上不容說是,此「是」字不是對非說是,即對本體說 是,若說有是,則有對待,而非絕待。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4 14:4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