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2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淨空法師法語 淨空法師著-166 [複製連結]

Rank: 9Rank: 9Rank: 9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2-16 07:22: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楞嚴經》云:「阿難!譬如瀑流,波浪相續,前際後際,不相踰越;行陰當知亦復如是。」行陰如急水,波浪比造作,相續喻遷流,前後際比喻各有各的分齊,不 會錯亂,一個跟一個。真心不守自性,一念不覺而妄動,迷失本性,性變成識,唯識中稱之為阿賴耶識,是第一能變。此識中有三細相,即無明業相,從真起妄初 動之相。轉相,又名見相,依初動業識轉成能見之相。境界相,由前轉相則境界妄現。轉相又稱見分,境界相又稱相分,十法界均由此變出來,境界為緣長六 粗,展轉相生。末那是微細的流注,生住異滅,念念不停;末那是靜相,而實際是剎那不停。行陰比瀑流,隨境而轉,如流水,後段不會到前面去。造作是有為相, 有為相自然是念念遷謝,生死死生,如旋迴輪,無有休息。瀑流非斷非常,因其相續非斷相。迷了把假的當作真的,即入六道生死輪迴,覺了知其虛妄不實之相與自 性毫不相干。

◎    六道凡夫取三界的境界,造善不善業為有漏業,其果報亦在三界之內。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無記雖無報,而於境界有障礙。二乘所取的相與凡夫恰好相反,證入偏 真涅槃,其身口意雖無造作,而其所造作的是不造作,屬無漏業。但二乘怕入紅塵被迷,只求自了。菩薩亦有漏亦無漏,即中道的境界。菩薩不住空,他與世人一 樣,但不著相,不生煩惱,屬無漏業,境界不捨棄而心不著相,在九法界中度生,心是空的,相是假的,自然自在了。如果不通達念念遷流沒有實性,完全是虛妄 的,即落在九法界中;如通達了,知水外無流,在九法界中即變成一真法界。

◎    經云:「阿難!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離空水。」此文是討論流而不是討論水。行陰不是真如生的,真如本性變為阿賴耶識,阿賴耶識亦無 此流。第七識依第八識為體,依外六識為用,體是阿賴耶識,用是六識,第七識念念生滅。此識與我們關係太大了,成聖成凡,關鍵俱在此;打破此關,轉末那識為 平等性智,即轉凡成聖。行陰如果是真如生的,應一切處,故行陰亦不是因空而生。若是因空而生,則十方無盡虛空當成無盡暴流,如此則世界眾生,自然都在水 中,實際上並非如此。若因水有,水性是濕的,流的性亦應當是濕的,但是流只不過是一個動相而已。行陰不是阿賴耶識體上生的,暴流是動相,水性是澄清之相, 行陰離開了阿賴耶識並無自體、無自性,完全是虛妄的。若說水是能生,流是所生,則二者如樹生果,應當分明可辨,今二相不可得。流外豈有水,水外豈有流?若 說暴流即水性,則水性流性二性混融,融則暴流即是澄清,澄清即是暴流,而澄清之時應非水體。若謂離空水之外而有暴流,奈何水外無流。

◎    經云:「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虛空並無來去,識是了別為義,此獨指第八阿賴耶識。以 瓶外空喻藏性,瓶內空喻識性,因迷執而成了兩件事。頻伽譯為妙音鳥,瓶形像鳥故名。把真如本性比作虛空,虛空周法界,如如不動,無來無去,三界六道生死 輪迴、成佛作祖,未動過,未變過,可惜眾生一迷,才叫作識,把阿賴耶識的一分作為我自己,以虛空比作阿賴耶識。迷了把瓶內虛空當作自己,覺了則心包太虛, 即住一真法界,即住常寂光土,即得大自在。真修行人不把世出世法放在心上,禪家說打破黑漆桶即是打破頻伽瓶,破了無明即是打破頻伽瓶。眾生執身內的靈魂當 作自己的,業報身喻瓶,瓶內空喻識性,瓶外空喻藏性,由我法二執喻兩孔;依惑造業,依業受報,將藏性裹入身中而成識性,使藏性識性不隔而隔。究之內空外 空,固無二空;藏性識性,本來一性。所以瓶喻妄業,空喻妄識,業牽識走,如瓶擎空行,捨身受身,如餉他國。

◎    經云:「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六入即六根,《楞嚴經》把六入列為一科。根以能生為義,有浮塵勝義之別,此處專指勝義根而言。此說顯示 如來藏亦不離六根。境界所入之處謂之入,說能入指外面六塵,說六根入到六塵之處,故通能入與所入。六塵屬現量境界,前五根屬色根,屬於比量,以能發識,以 其作用推斷其為根,第六乃心法,是八識見分。說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本」即根本,一切枝末依之而起,今追究六入枝末之根本元是如來藏。「如」者本有 不變的真如,不是外來的,不需要修行的,在佛果地有,在凡夫份上亦有,墮地獄亦有,不會改變的。「來」即真如隨緣而來,生在人道,即來人道。如是體,來是 從體起用,體周法界,用亦周法界。山河大地十法界依正莊嚴均是理體變現的,如迷了本體(真如),其所現的相就是迷的境界,也就是六凡的境界;悟了即現 四聖的境界,迷悟深淺不同,還有淨穢之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知此理即能入道,入道心地就會清淨,縱不能大覺,亦能覺個幾分,不會受境界的影響。順境逆 境都是自己心中變現出來的,心不能安穩如何能入道?「藏」者含藏也,無所不包,世出世間無一法在如來藏之外,如來藏就是妙真如性,法爾應現。如來藏比喻摩 尼寶珠,其本身無色而能現出無量無邊的色彩,因其無所不現故稱妙有。從體上講,絕無虛妄故曰真,在佛在凡它並無兩樣;生佛同體故曰如。從性上講是相同的, 只是用不同。《楞嚴》是從體上看,佛的用無量清淨莊嚴,佛無障礙,凡夫處處有障礙。佛告訴我們眾生事事執著,事事分別,不知把外緣放下,不知迴光返照,才 為境界所轉,因而心中起惑造業,此輪迴的根本原因;如能返觀自性,六入何嘗不是妙真如性?

◎    妄是依真而起,妄即是勞相,先引事實為例,顯示出眼根是虛妄的。譬如瞪著眼睛,時間久了,眼睛就感覺疲勞,覺得虛空之中現出種種幻相,能見的眼睛就是勞 見,所見的現象也是勞相。本有真心原來無妄,由最初無緣無故一念妄動,依動故能見,依能見故境界妄現。見相二分是依眼識而顯的,亦即眼識的形相,見分相分 與自證分同一個體。眼睛正常無疲勞之相,就沒有妄相發生,就等於真如本性的常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內而根身,外而境界,了了分明,心中如如不動,絕不 為外面境界所動搖,所謂覺後空空無大千。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 ... ;id=1638&cid=59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7 15:2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