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2-26
- 最後登錄
- 2025-8-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51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8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十供養中的茶與食:淨意慎言 禪悅為食
覺性明理 口吐青蓮(十供養之六──茶)
茶在世界歷史文化之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茶文化、禪文化,融合成茶禪文化。釋迦牟尼佛昔日拈花示眾,迦葉微笑,遂有以心傳心之教外別傳,南北朝時由達摩傳來中國。
十供養之茶
傳說達摩少林面壁,有一回竟在冥想中睡著了,後來痛下決心避免重蹈覆轍,便用刀將自己的眼皮割下擲於地上。沒想到眼皮落地之處竟生出了茶樹,取其樹葉融水烹煮飲用,頓時睡意全消,使達摩祖師得以履行九年禪修而不輟,此乃佛門禪宗以飲茶助道之原始傳說。其所寓意的是禪茶不離生活之旨。嗣後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出家人晨鐘暮鼓,日中不免昏沉,茶有提神的作用,禪僧遂以茶當飯,資養清修,更以茶招待香客,廣結善緣。漸修頓悟,明心見性。
禪的本意是「靜慮」,茶的功能是「清心」,禪與茶之間有很多相通之處。坐禪需要靜慮專注,茶本身具有「降火、提神、消食、解毒、不發」等等藥性藥效,其功用正好有助於攝心入定,所以茶與禪修結合,是自然而必然之事。茶能退睡魔王,人若昏昏欲睡,一杯好茶在手,精神百倍,十供養中以茶供佛,希望指示學佛者,日常生活昏沉不得,須時時省察自己,檢討自己,每日舉心動念,所做所為是否正確?
茶香入口,亦使我們口齒芳香,解除消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免因名利色相的影響,而在言辭中作出種種「口業」,既然茶能消除饑渴的欲望,即代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清心明理,遠離五欲,「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口吐青蓮華,自然煩惱消除,安樂少病,自在清涼。
心地清淨 禪悅妙食(十供養之七──食)
佛陀未成道以前,仍為悉達多的時候,曾經修六年苦行生活,獨自在樹下淨心守戒,任憑風吹雨打,直到最後不飲不食,骨瘦如柴。六年中,他發現人不能解脫人生的煩惱,原因是心地不淨,若以此羸弱之身而覺悟成道,外道就會錯認為饑餓是涅槃之原因。於是悉達多就離開苦行林,到尼連禪河旁洗淨身體,席地而坐。這時淨居天示意牧女供養悉達多,牧女即取乳糜以奉獻。
十供養之食
用飯菜供佛,表恭敬之心,且含義深廣,食供養,正展示修行的中肯態度。人的身體作為一種活的物質存在形式,離不開飲食的滋養、能量的補充。因此佛教將飲食列為必備的四種供養之一(其餘三種為衣服、臥具、湯藥)。不過佛教不是把飲食當作目的,而是當作一種手段。佛教在飲食問題,既不自苦也不縱欲。佛陀為了修行自律、傳教度人,相應地制定了許多飲食儀軌和戒律:
一、托缽乞食制度:主要是為了便於專心修行,磨練眾生平等,要求不擇貧富、食物好壞,與施者結緣,使施者得種福田。
二、過午不食戒:佛教認為,早晨為天人食時,中午為法食時,下午為畜生食時,夜晚為鬼神食時。因而規定日過正午即不許進食,僅可飲水或漿,稱之為持午或吃齋。這既可避免過於擾民,又有利於節省時間,有助於清修聞法,免於昏沉。
世間上,有情眾生也好,無情草木也好,都免不了「食」,花木不是也需要露水泥土的滋潤嗎?人吃飯以滋潤色身,更重要是需要以道德來莊嚴我們的人格,用道德來維持永恆的精神,令其光耀千古,永垂不朽。
來源:佛門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