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4-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23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951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赤崁樓簡介
赤崁樓位於台南市中區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赤崁樓叫做紅毛樓,或稱番仔樓;目前赤崁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也是台南代表性的名勝,赤崁樓的文物與建築歷經荷蘭、明鄭及滿清時代,初建於西元1650年,其建材據說皆由荷蘭人自海外運來,稱為普羅民遮城,係荷蘭人在漢人起義抗荷的郭懷一事件後所興建的。在鄭成功攻佔台灣以後,曾經改普羅民遮城為『東都承天府』,並以赤崁樓做為全島最高的行政機構,隔台江與今安平古堡相對,十分具有歷史與文化的價值。
赤崁樓的歷史
自荷據時代、鄭氏治台時期,至清朝康熙年間,由於天災戰亂,赤崁樓除城垣外,皆傾頹殆;到了光緒5年中國式傳統亭台樓閣在原有基座上慢慢取代了原有的荷式城堡建築,大士殿、蓬壺書院、五子祠、海神廟、文昌閣都在此時出現,之後再經風災毀壞、日本人重新修建,赤崁樓改為陸軍衛戍醫院,到了1935年赤嵌樓被指定為重要史蹟;光復後,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後來,在民國54年、81年的重修,在舊址地基上修建文昌閣、海神關及蓬壼書院,加上台南市歷史博物館,遂成今日的規模。
赤崁樓的建築特色
今日的赤崁樓已完全看不出當年荷蘭人所建的『普羅民遮城』的模樣,文昌閣與海神廟兩座紅瓦飛簷的中國傳統建築是赤崁樓的標記,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文昌閣前的石馬後方有一個門洞,就是當年普羅民遮城的大門;目前赤崁樓分三層,樓上以磚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樓上飛簷雕欄,赤崁城樓下有九隻大石龜各負丈餘的石碑,是乾隆親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亂的御碑。此外還有別處遷來的斷足石馬、鄭公墓道碑等古物,頗為特別。
另外,赤崁樓還擁有廣闊的庭園,除了可供遊人散步以外,庭園中也擺設了多項歷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字排開的御龜碑,馱著碑的其實並非龜,而是龍九個兒子之一,名為『贔屭』,傳說中善駄重物,因此常被用來做為碑的底座。
影片來源:影動台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