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3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太上老君內觀經的現代解說
人的身體本身就是一個宇宙,人成了萬物之靈,觀察人自己同樣可以瞭解陰陽五行的作用規律,從男女受精,經過十月懷胎,這預演著人類產生的一個縮影,從這個縮影可以瞭解陰陽變化、五行之氣的所屬,以及處理病變的方法。所以,大家來聽小雅講解《內觀經》,並不是說逐字逐句地翻譯每一句該文言,那樣你仍不能起到內視的效果。必須瞭解道家的大道規律,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才能入精入微,才能致虛極而守靜篤。
老君曰: " 天地媾精,陰陽布化,萬物以生。承其宿業,分靈道一。父母和合,人受其生。始,一月為胞,精血凝也。二月成胎,形兆胚也。三月陽神為三魂,動而生也。四月陰靈為七魄,靜鎮形也。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也。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也。七月,七精開竅,通光明也。八月,八景神具,降真靈也。九月,宮室羅布,以定精也。十月氣足,萬象成也。元和哺食,時不停也。
對於人體來說,天地就是指父母,媾精就是陰陽交合,然後便開始陰陽交融生長發育,並且秉承父母的靈氣,這便是"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現象。父母從和合開始,這個還未形成的人但開始生長,一個月生變為"胞孕",兩個月形成"胚胎",後面三、四月中,什麼是魂、什麼是魄,是許多初學者要搞清楚的東西,這個魂魄不是西方的幽靈,是很科學的東西。它與人的精氣神是密切相關的。我們看一看中醫裡面的定義。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大家注意上面的定義,"精"和"神"都是先天而來,也就是從父母那兒帶來的,而"精"是物質形態的,"神"是意識形態的,精少則必然神喪,精足則神氣滿。我們看神州電影中有"神仙",神和仙是不同的,仙是經過修練而飛升天上,而神卻是隨天地生成而生成,後世小說一錯再錯,終於分不清神和仙了。
魂魄與神精直接相對應,人無神則魂丟,魂在則人的神在,人就有靈氣,所以"靈"又與"魂"合用為"靈魂",擴展到集體如軍隊就成了"軍魂"。如果一個人精不足,則此人無魄力,有運魄力的人一定精神飽滿。人有三魂七魄,三魂謂之天魂、地魂、命魂,七魄謂之天沖、靈慧、氣、力、中樞、精、英。這三魂七魄各有陰陽,因劃分太細,大家不必記得如此詳細(小雅本人也不記),只要記住關鍵一點:三魂屬陽,主動主生,七魄屬陰,主靜主形,失魂落魄之人,一定站立不定、癡癡呆呆。
關於"心意志思慮智"我就不繼續詳細解釋,不過這一段內容是值得大家體會一下,涉及到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問題,所以,我個人越讀這些古書越覺得其寶貴。下麵言歸正傳,"五月,五行分藏以安神;六月,六律定腑用滋靈",前面四個月是"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這兒開始"三生萬物",五臟六腑全出來了,從而分藏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臟即"心、肝、脾、肺、腎",六腑即"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
從這個圖可以看出,心、小腸→火,腎、膀胱→水,肝、膽→木,肺、大腸→金,脾、胃→土。關於三焦很難定其五行,因為三焦是指上、中、下三焦,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上焦有心肺二髒,中焦有脾肝二髒,下焦有腎。
第七個月,由裡及外,五官等功能也逐漸俱全,第八個月,神經系統也已經有所知覺,如果胎教這時也可以開始了,第九個月方方面面也基本生成完畢,第十個月瓜熟蒂落,馬上就可以哺乳餵養。整個過程和當今本醫未必完全吻合,但大致相當。古代農曆算產期不是數多少天,而是"減三加七"很容易記住,比如今天是農曆六月十三開始懷孕,將月份減三、日子加七就變成明年的農曆三月二十臨產,這個方法比記天數方便很多。
文章編輯自「漢典黃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