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8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臺北府城北門--承恩門 [14P]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其實我很愛家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藝術之星 星座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9-5-20 18:46:3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阿挺哥哥 於 2019-5-20 18:51 編輯
































臺北府城北門,正式名稱為承恩門、或逕稱為北門,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的清代城門建築,為臺北府城的正門。
其坐落於現今臺北市忠孝西路、延平南路與博愛路交叉口,落成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
唯一保持建城原貌者[1],是臺灣新式城門的代表作[2],也是臺北市區僅存不多的清代建築之一。門外原建有甕城,
今已不存。現與臺北府城其他城門共同列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3]。

北門是臺北建城的標誌性建築,但曾長期欠缺應有的的史蹟與地景維護,而1978年啟用的北門高架橋(忠孝橋引道
緊貼北門旁通過,更使北門在視覺上遭到嚴重遮蔽。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在2015年啟動的都市復興計畫「西區門
戶計畫」當中,將北門的景觀重整列為重點項目之一,首先在2016年初拆除北門旁的北門高架橋,同時於城門周圍
打造廣場式的開放空間,期許將北門塑造為如同巴黎凱旋門般的「國門」意象,成為臺北的歷史地標


歷史
臺灣清治時期(1884~1895)
在官員長期主導與地方仕紳的贊助下,台北府城於清光緒10年(1884)年正式落成於艋舺(今萬華區)與大稻埕兩
地中間的地帶。北門即為五座城門之一,可以說是台北府城的正門。

除了作為大稻埕(約略位於台北府城西北方)居民進城與出城的主要通道,基於城門方位上面向淡水河口的緣故,因
此對於防禦上的功能也有所側重。在城門本身的防禦式設計外,另外還在城門北側增建一道方形的外廓(俗稱「甕城」
),將城門半面包圍,且設計外廓的圓拱門洞與城門門洞間互不相對(東門亦有此類外廓設計,但為接近橢圓形的外廓)
;外廓北面門洞上方處有題著「巖疆鎖鑰」四字的橫額,該橫額後來隨著日本當局拆除外廓,而流落成為總督官邸
(今臺北賓館)涼亭的礎石;戰後移至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公園)的「碑林」陳列,直到1998年2月才重新移回
北門前方空地。

此外,當時清朝官員進入台北府城,經常是搭船沿著淡水河上溯,到離北門外不遠處的岸邊上岸,然後從北門進城
因此北門外還曾經設有一座木造的接官亭。自北門往城內方向則直結北門街(今博愛路),可以通往巡撫衙門及布政
使司衙門(前者現已不存;後者只保留一部分,並移置於植物園內)等官廳。

清朝末年,日治初期北門曾整修過一次,其差異性在於屋頂滴水下清朝有一道大約20公分左右的凹槽,而日治時期的
照片中那道凹槽就消失了,這是最明顯的差別。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9-18 14:3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